自從實行了中小學九年制義務教育,就取消了初中升學考試,初中教育對象一下子面向了全體,這無疑增加了教學上的難度。學習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學困生(差生、后進生)大量出現,特別是數學學科,數量更是驚人。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必須從狹窄的應試教育轉變過來,共同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那么,怎樣防止學困生的進一步產生,如何給學困生解困,如何大面積提高數學成績,是當前擺在我們目前的首要任務。
一、數學學困生成因分析
據調查,目前初中數學學困生的比例約占30%,農村中學因生源質量的下降,學困生比例更高,狀況令人堪憂。當然,學困生的產生,有其自身智力方面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為教學方面的問題。
1.思維能力跟不上
小學數學學習的是特殊、具體的數;初中數學學習一般、抽象的符號,以及定理公式、正數負數等,概念較復雜,綜合程度較高,思維階梯跨度較大,思維不能馬上跟上來。小學數學主要是四則運算,單向思維。進入初中,學習內容要求學生多向思維,邏輯思維,很多學生思維能力不能產生質的飛躍,這是產生數學學困生的主要原因。
2.心理生理不成熟
初中生,生理和心理都在急速變化。剛上初中的學生心理正處在兩個轉化時期(有意、意義,具體、抽象),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很快適應這兩個轉化,慢慢地感覺到學習有困難,有壓力。生理方面,初中生正在發育成熟,但很不成熟,有強烈的好奇心,極易受各種因素干擾,對學習容易失去信心,甚至放棄。這也是產生學困生的重要原因。
3.基礎知識不過硬
初中數學要求學生必須有扎實的小學數學基礎,才能更好地適應中學數學的學習。事實上,多年來,我們一直提倡大抓素質教育,注重了綜合素質的提高,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學習素質的提高,據每年小學六年級畢業考試和初中一年級入學檢測顯示,有相當一部分小學畢業生數學知識根本不過關。
4.學習活動不適應
小學課程內容簡單,科目不多,學玩結合,主要培養興趣。進入初中,仿佛突然間都改變了,七八門必考科目,實實在在七八節課,七八個以上的生面孔來回穿梭在課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數學學習習慣還停留在小學階段,不能適應眼前的一切。一部分學困生往往就誕生在起跑線上。
二、解困藥方的探尋
1.搞好銜接
首先是學習內容的銜接。①在新生入學后,不要急著進行新課,可結合新課內容,加強舊知識的復習。②講清概念法則的新含義。到了初一,有理數的家庭成員才算全部到齊,新成員的加入,必須受到新的紀律的約束。抓好字母代替任何有理數的巧妙過渡,促使思維的飛躍。③充分利用小學階段的簡單方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通過對比,培養興趣,促使學生思想方法的轉變。
其次是教學方法的銜接。現行教材已經考慮到了中小學數學知識的過渡與銜接,在小學知識中適當滲透中學數學知識,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抓好新舊知識的聯系,注重講練結合,在一堂課中要充分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不斷喚起學生的激情,使課堂教學氛圍生動活潑,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是學習方法上的銜接。小學到初中,是學習生活的第一個轉折。新鮮的學習內容和環境,使學生充滿希望和信心,教師一定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進行學法指導,指導學會閱讀課本的方法,養成預習、復習的習慣,訓練口頭、書面表達能力,堅持嚴格的常規訓練,幫助學生盡快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2.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數學教育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能否持續發展。有了興趣,才能使學生學而不困、學而無困。如何激發興趣:(1)刺激好奇,巧設懸念,抓住創設問題情景設下懸念,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2)預設困境,制造沖突,通過呈現相互沖突或矛盾的情境,使學生陷入困境,激發求知欲。(3)享受成功,自得其樂,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多次成功的機會,讓成就感持續他們的興趣。(4)溫故知新,解困破難,對照新舊知識,增加輔助命題,突破難點,激發興趣。(5)標新立異,推陳出新,課堂教學中,所制造的懸念沖突,要保持新鮮,富于變化。
3.個別教育
根據學困生的心理素質比較脆弱的特點,要使他們有所轉變,取得進步,就必須采取多種方式,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多種方式包括家長的呵護、同學的溫暖、老師的“偏愛”。老師用親切真誠的個別教育,去感化學困生被冷落的心靈,重新燃起希望之火。課余時間找他們拉拉家常,面批個作業,上課時找點難度適中問題問一問,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誘導他們不斷覺悟,取得進步。
4.互幫互學
“一根筷子容易斷”,“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還有相當數量的一批優等生,號召他們“一幫一,結對子”。我們的口號是“用我的溫暖,不讓一個同學感受冷落,用我的激情,不讓一個同學掉隊”。同學之間的幫助是最易使學困生接受的,在這樣的溫暖、激勵、帶動下,一個脫貧解困的良好氛圍即將形成。
5.與時俱進
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專家學者的刻苦鉆研,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不斷更新,要求廣大教師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拋棄落后陳舊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方式藝術化、趣味化、多樣化;還要帶領學生深入社會生活,用活生生的社會現實來教育學生,使學困生深切感受時代的競爭,知識的崇高,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自覺性與使命感。
學困生不是包袱,不是負擔,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最直接,最需要研究的課題。實踐證明,只要我們秉持科學的態度,擁有強烈的事業心,保持高度的責任感,靈活、創新運用上述措施,轉化數學學困生不是問題,同時,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魏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