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培育“美好的數學情感”,是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具有的教學觀念,也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現實要求。本文根據新課標要求,對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良好學習情感的培養,從三方面進行了初步闡述。
【關鍵詞】初中數學;情感培養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育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這說明,預測一個人能否成功的主要標志不是IQ(智商)而是EQ(情商)。因此,教師必須使每個學生都保持健康的情緒,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學會數學地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外,還要培育并發展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由此可見,在新課程“春風”吹拂下的初中數學學科,培育“美好的數學情感”,讓每一個學生學習數學時都能插上一雙情感的翅膀,是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具有的教學觀念。教學實踐也證明,學生在良好的、積極地學習情感影響下,所開展的各種學習活動是平常條件下學習效能的2-3倍。因此,如何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抓住學生內在特點,激發學生內在學習激情,已成為教師努力探索和實踐的重要課題和任務。本人現結合教學實踐體會,對初中數學教學運用趣味性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情感進行簡要闡述。
一、挖掘內容生活性,設置趣味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情感是開展各項活動的源動力”。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生活性濃厚的數學學科,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時時處處服務于生活。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充滿濃厚的興趣,表現出積極的學習情感。但長期以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為追求升學率,往往忽視學生內在學習情感的培養,采用強制灌輸方式,致使學生被動學習,成為學習知識的“工具”。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要將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變為感知數學生活特性,感受數學學習快樂的過程,將與教學內容密切關聯,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數學知識,運用生活性的教學情境進行呈現,使學生學生在感知和體悟問題情境中心,產生良好學習情感,實現“要我學”向“我要學”的有效轉變。
如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教師設置“現在有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12厘米等不同長度的木棒,選取其中的3根木棒組成一個三角形”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游戲動手的過程中,感知和掌握“三角形三邊關系”的內涵,產生積極地學習情感;又如在“梯形”知識教學時,教師向學生提出“為什么人們在開鑿水渠時,會將兩邊的護坡設計成梯形的形狀”問題,使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好奇心理,自主進入到問題探究過程中,實現了學生良好學習情感的有效培養。
二、放大問題發散性,開展多樣問題教學,享受問題解答過程快樂
問題作為學科內容的有效概括和知識點的高度濃縮,問題的有效解答在一定層面上反映著人們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水平和能力。通過對問題教學過程的分析,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消極懈怠的心理,其根源在于學生未能掌握問題解答的要領和方法,不能進行問題的有效解答,失去解答問題的信心和快樂,享受不到解題過程中所帶來的快樂。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可以抓住數學問題這一有效載體,發揮數學問題所具有的形式上的多樣性,解答方式上的靈活性和解題思路上的豐富性等特點,設置具有典型特征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問題分析、思考、解答活動,并教會學生進行相關類型問題解答的根本方法和基本要領,實現問題解答過程的有效開展,從而為進行相似類型問題解答提供方法經驗,提升解題的效率,使學生將解決問題的過程作為享受勞動成果的過程。
問題:已知:如圖,在△ABC中,BE⊥AD,CF⊥AD,垂足分別為點E、F。(1)若AD是△ABC的中線,則BE與CF相等嗎?(2)若BE=CF,則AD是△ABC的中線嗎?為什么?
教師在進行上述問題教學時,通過以往教學經驗發現,由于該此類型問題是涉及“全等三角形”方面的知識,該知識內容具有抽象性和嚴密性,學生很能掌握解題的“訣竅”,心里產生消極心理。這時教師改變傳統教師“一統天下”的模式,采用“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形式進行該問題的解答活動。引導學生找出該問題的已知條件和所要解答問題,然后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找出所涉及的其他知識點內容,再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初步分析,最后教師指明該問題解答的關鍵和要領在于:“運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識”,從而得到進行該問題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領,為以后更好開展學習活動打下方法基礎,更加堅定了自主學習活動的信心。
三、凸顯教學互動性,實施雙向互動環節,樹立高效優秀學習品質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的雙向過程。由于學生學習能力還沒有完全養成,在學習過程中或多或少出現問題和不足,加之學生不能對自身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及時全面的了解,致使學生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和學習習慣得不到有效改正。此時,教師就可以發揮教學活動的互動特性,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目標要求,在適當教學環節設置師生互動的充足空間,圍繞某一問題、某一性質、某一觀點,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開展互動交流活動,通過引導學生“說”觀點、“說”思路、“說”見解,呈現出自身學習活動中的不足,并通過“二次評價”,全面客觀及時的認識自身學習活動中的不足,進行實時改正,從而樹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
總之,良好的學習情感是學生開展有效學習活動的基石和條件。初中數學教師既要做知識傳授的“施教者”,更要做好情感激發“心理師”,使學生在教師良好教學方式的引導下,實現學習情感的有效升華和學習成效的顯著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常樂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