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上街買菜,看到魚想買幾條回家,于是就信手向目標抓去,不想連續抓了幾次都沒有成功。而賣魚人隨手一抓就抓住了。作為一個物理老師,我知道魚很難抓住是由于摩擦力小的原因。由此我想到了平時的教學中很多類似的問題。那么,如何讓學生也將物理知識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好的聯系起來,從而提高物理教學的效果呢?
一、創設合理的物理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名言。利用教學實驗創設物理情景。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要形成物理概念和認識物理規律,首先必須要有一定的感性認識。而物理實驗是提供感性認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實驗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當學生對物理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他們的學習欲望強烈。學習中會感到輕松愉快。從而有利于形成主動的正確的學習方法,不斷體會“發現”與戰勝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學生學習好物理的信心就會越來越強。例如,我們在教學中利用演示實驗創設物理情境。因為物理課于生活實踐聯系密切,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不但是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引導學生遵循“好奇心——求知欲——愛學習——責任感”的成長規律學習物理。就以抓魚為例,我們在教學摩擦力的時候,可以帶幾條魚走進課堂,讓學生比賽抓魚,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抓到魚。這樣一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每個學生都想一試身手,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教師此時可以點撥“由魚,我們想到什么”,從而完成科學探究的第一部——觀察并提出問題。當然學生可能會提出很多問題,我們可以適當地加以引導,盡量使他們的目標轉向本課的重點問題——摩擦力。諸如:怎樣抓魚,怎么抓,抓什么位置,為什么,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那些等等。
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其體會成功的樂趣
俗語說:“百聞不如一見,眼見不如實踐。”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形成與學習動機的激發有著內在的聯系,學習動機是形成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內在因素。因此在中學物理課程教學中要努力創設和營造良好的實踐活動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從生動的物理現象中獲得豐富多彩的感性信息。在學生提出問題后就讓他們思考如何才能抓魚,準備怎么抓。接著組織學生動手抓魚,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會自己設計的方案是否科學合理,從而觸動他們思考如何改進才能更好地抓住那些魚。這就完成了科學探究中的第二步——制定計劃并進行實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因為自己的成功而高興,從而很快地接受知識。
三、讓學生在同伴交往學習中體會快樂
目前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具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被人們譽為近年來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學改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不少教師把“合作學習”的理念貫徹到教學活動中,使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同伴交往學習,不僅使學習者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和辯證,而且也可學會如何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同時,學習者交流他們的思想,也正是在學習如何澄清、精確和鞏固他們的思維。在抓魚的過程中,學生不可能采用一種方法,因此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就很有必要,讓學生自由組織討論自己那樣抓的理由。這樣通過交流,學生發現原來抓魚可以有多種方法,取長補短,為自己獲得更多的方法而高興。當然可以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再去抓魚,體驗成功的喜悅。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很好地完成科學探究。
四、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它具體表現為發現在普遍現象中存在著差異的能力,在各類現象間建立聯系的能力,分離出問題的核心和實質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從非本質的細節中使自己擺脫出來的能力,把本質的與非本質的東西區分開來的能力,善于把具體問題抽象為物理模型的能力等方面。在物理教學中,首先要加強學生對概念、現象的概括能力訓練。通過具體實例,在分析、綜合、抽象的基礎上概括出概念的本質屬性,是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手段。物理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到處都是物理知識,可是很多學生只能用自己的話去描述,沒有抓出現象中的本質問題,在加上沒有規范的物理語言。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識和規律,學會用物理知識或規律解答物理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只有通過不同的途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研究中,才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復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