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已如火如荼的開展了多年,重新編寫的教材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最大程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讓整個學習過程也更加主動,活潑,富有個性。但也由于全國各地區學情不一樣,故教材在有些地方的處理并不適合所有地區。本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感悟,從以下五個方面談了靈活使用教材的做法:1.置換問題情境中的實例;2.調整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3.增加必要的教學內容;4.改編和重組習題;5.加工學生出現的錯誤,讓教學資源得以拓展。
【關鍵詞】靈活使用;數學教材;加工
一、置換問題情境中的實例
由于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生活環境有著較大的差異,因而對教材中少部分引入課題的實例較為陌生,不利于情境的創設,故要用一些學生熟悉的例子置換出陌生的實例。
例如:“正數和負數”的引例:“有三個隊參加足球比賽中,紅隊勝黃隊(4:1),黃隊勝藍隊(1:0),藍隊勝紅隊(1:0),如何確定三個隊的凈勝球數與排名順序?”這里涉及“凈勝球數”的概念,對于城市喜歡足球的學生來說可能并不陌生,但絕大多數農村學生對此都不熟悉,要講清這個實例就要6~9分鐘,若用此例,就會影響重點內容“正數和負數”的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我利用常見的家庭帳薄中的收入、支出實例代替“凈勝球數”的實例,學生就熟悉得多,通俗易懂,節省了時間,利于突出“正數和負數”這個重點。再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中出現的單循環賽、雙循環賽等賽制名稱,學生在理解時也都有困難,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分別置換為“幾個人見面后互相握手問候,及幾個人互贈照片或寫信”等,學生一聽就懂,為直奔主題贏得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調整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感到對課標教材中一些內容的順序加以調整,更有利于教和學。
例如在“圓和圓的位置關系”這一節中,教科書是如下安排的:首先說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實例,讓學生對兩圓的位置關系有直觀感受,接下來設置了一個“探究”欄目,通過移動兩圓,去發現兩圓存在的不同位置關系,并抽象出各種位置關系的定義,再接著設置了一個“討論”欄目,讓學生去討論、探究圖形位置關系與圓的半徑、圓心距大小(數量關系)有關,最后還設置了一個“思考”欄目:⊙O1與⊙O2相切,這個圖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它的對稱軸是什么?切點與對稱軸有什么位置關系?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如下問題:當兩圓外切或內切時,圓心距分別等于兩圓半徑和與差,教材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直接感知得出答案,但細心的同學就提出了疑問:為何圓心距就等于兩圓半徑之和與差呢?學生對此產生疑惑。本人對教材作了如下調整,將“思考”欄目的內容安排到“討論”欄目之前,讓學生了解“連心線必過切點”,有了這一鋪墊,學生自然而然得出上述結論,整個教學過程也顯得流暢自然。
三、增加必要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有時有必要根據本地區學生的實際情況或面對學生生成性問題,適時適當的增加一些必要的教學內容,以便更好的完成課標要求。
例如,教材“一元一次方程”一章,改變了“先集中安排代數式作為基礎知識,再安排方程的解法,最后是方程的應用問題”的傳統處理方式,而是以解決問題為主線,將列方程、解方程等在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中,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安排突出了建立方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但也存在一定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一節課,多個重點、難點重合的現象,給學生學習帶來一定困難,不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在“從古老的代數書說起”和“從買布問題說起”這兩節,既要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這個重點,又要兼顧如何由題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這個難點,還要學習合并同類項及去括號等基礎知識。因此,我在本節教學內容之前,增加兩課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內容,重點是讓學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再學習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這樣收到的效果很好。
四、改編和重組習題
為了發揮課標教材上典型例題習題的作用,在解決例習題之后,要對例習題進行改編或重編,從基本的例題出發,逐步增加因素,逐步形成一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封閉到開放的訓練。學生通過訓練,逐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及對數學定理和方法的掌握。
五、加工學生出現的錯誤,讓教學資源得以拓展
從學生存在的問題出發,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正是我們處理教材的主要依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和作業中,學生出現錯誤是屢見不鮮的,對于這些錯誤,我們不能忽視,如果是大面積的,就需要我們調整教學方案,重點進行講授,同時教師還應反思為什么學生出錯這么多,自己在處理教材時是否存在問題?如果是因為個別學生的思維不嚴謹導致錯了,就可以作為一種教學資源,讓學生群體從中得到啟發。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關注學生的作業情況,對作業中反映出的問題作為下一節課的教學重點來處理,拓寬教學資源。
在教學實踐中,我根據教學實際,大膽嘗試靈活使用教材,學生學得更自然輕松,學到的知識也更嚴謹,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數學專業素養,完善自身的學科知識體系,不斷學習,不斷反思,這樣才能從多角度、多思路,充分探究教材的潛在優勢,充分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也使教學方法得以更完美改善,使課堂教學充滿創造和生機,讓學生也樂于學數學,學到有價值、必需的數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潮橋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