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要想實現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分工合作的教學模式,我認為需要現階段我們海門實行的《學程導航范式》的課堂,有利于學生重新回到充滿活力、創新、高效的數學課堂。在我的理解中,數學的高效課堂應具備以下五個環節:1.精心備課,2.設計預習,3.公平對待,4.有效檢測,5.分層作業。所以我一直不斷地在完善著這幾個環節,只有不斷努力的去做,不斷地去摸索,那么教師將隨著孩子一起體會著知識的神秘和樂趣。培養出學生自我提高,自我創新的能力。下面就高效課堂,談談如何具體操作這五個環節:
一、精心備課
教師如果沒有備課就走上講臺,就如一個沒帶武器上戰場的士兵一樣心慌,那就像在打一場一點把握都沒有的仗。教師對于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不能做到心中有數的話,又如何能上出一節高效的課呢?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在上《27.1圖形的相似》之前,應充分結合學生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基礎,同時適時地進行相關知識的回顧,如學習方法、思想方法的歸納總結等。所以數學教師不但要備課,還要備學生,更要花時間深入鉆研教材,掌握整個初中階段數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和遷移。因此,數學教師要想把“高效課堂”這艘船開好,就必須揚好“備課”這片帆。
二、設計預習
要想提高每一節數學課堂效益,光有老師認真地準備還不夠,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合理有效的布置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預習。由于教師在課前做了充分的備課,就能結合課本布置與本節課的相關預習,問題由淺入深,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自主的解決問題和發現問題,遇到疑難問題可以和同學一起探討、研究。在經歷了預習這一個過程,不僅讓每一個學生面對新知識之前都有一個充分的知識與心理準備,同時還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做到四讓:(1)讓時間;(2)讓空間;(3)讓舞臺;(4)讓精彩。也就是說在課堂上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我思考、自我總結、自我生成知識點的時間和豐富課堂內容的各種猜想和情感。同時真正做到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放手讓他們在課堂這個舞臺上去勇敢的展示自己和整個小組的精彩,逐漸培養學生敢于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和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三、公平對待
“課堂是學生表現的地方,不是老師表演的地方。”一節課光靠教師的教學設計,光靠教師精彩的獨角戲,但不能做到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其中,那又怎么算得上是一節高效的課堂呢?作為教師,要在課堂上對每一位學生給予充分的關注,爭取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從不回避任何一位學生提出的問題;課堂上要對學生恰如其分的評價,給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回顧我們的以往課堂,提問對象大部分是中上層學生,因為他們更有能力給出正確的答案。所以教師更多關注只是班上的中上層學生,而我們的后進生相反只是安靜的觀眾,聽著別人的精彩,久而久之他們就在課堂上變得無所事事、漠不關心,甚至自暴自棄。這部分學生也就成為了班上又一道特殊的風景。因此,要使數學課堂更高效,教師應從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開始,在主觀和客觀上接受每一位學生在基礎上所存在的差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課堂的學習,并不斷地去鼓勵每一位學生(后進生更需要教師的關注和鼓勵),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從學習中獲得的成功的樂趣。
四、有效檢測
每節課都應該讓學生自我評價一下學習效果如何,這既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整體和個體水平的把握,又能為下節課的回顧做好鋪墊,并且也能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在反思和質疑中解決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學生基礎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在整個檢測的設計上,教師應因材施教地設計各個層次的檢測,同時合理把握好檢測的難度系數。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檢測中不僅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從而為數學高效課堂提供強而有力的保證。
五、分層作業
課后作業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通過必做題和選做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基礎題,同時對學有余力的同學又能進行適當的拓展。只有及時復習,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
總之,要實現數學高效課堂,就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必須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更應做到“四讓”:讓我們的學生表現在課堂、體驗在課堂、感悟在課堂、享受在課堂。相信經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能還“高效課堂”一片明朗的天空。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