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學習理解的過程中,提問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手段。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提問可以體現教育目的,教師如何有效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是開發幼兒智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心理品質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課堂教學 提問藝術 有效設計
在實踐中我們往往會出現這樣一些狀況:有些教師不了解本班幼兒知識水平,不了解幼兒回答問題的能力等。在教學中出現教師與幼兒配合不好的現象。出現不從幼兒實際出發的提問。一些教師在備課或教學過程中,由于問題的提出沒有充分的考慮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資料,常常被孩子們的回答、反問弄得十分尷尬,不得已用“先坐下”,“等一會兒再回答你”,“長大就會了”等來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課中經常有許許多多的不滿足,調動不了積極性。孩子們希望是新鮮的問題,是吸引人的問題,是能夠答出來的問題,最好是啟發性的問題。在提問上只是一個方式,或僅局限在幾個提問詞上,這樣,很多孩子都不愿回答問題。這是準備不夠充分的提問。有時幼兒回答問題積極性很高,不讓說也說;或是幼兒不會回答問題的方法,不會思考問題的方法,老師提出問題幼兒亂說,課堂活而亂。出現以上兩種情況有些教師不知所措,使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無法進行。偏離活動中心,要幼兒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又提出其它的問題或不著活動邊際的問題,導致孩子不知道哪些是重點,使孩子的思維離開了中心。也就是不會引導和控制的提問。那么,我們在實踐中如何有效的提問呢?
一、問題必須圍繞教學中的關鍵設計
問重點,保持幼兒思維清晰,重點是幼兒應該掌握的內容,因此對重點要反復設計提問的問題、詞語設問,使幼兒理解和掌握重點,從而保持思維的條理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并為幼兒進而解答一些相關問題奠定基礎。如:送貨員的活動,老師出示送水的照片問:“照片上的是誰?他在干什么?你們請人送過水嗎?除了送水還可以送什么?
問散發點,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散性設問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活動,是指對同一問題,教師引導幼兒從多方面、多途徑去思考,縱橫聯系所學知識,以求問題靈活解決的方法。同樣以送貨員活動為例,說到送貨員叔叔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那么,你認為哪些人最需要送貨員叔叔的幫助呢?
二、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幼兒的認知規律
1.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教學是一種循序漸進地有效地選取、組織、傳遞和運用知識信息,促進幼兒了解信息、掌握知識的活動。從集體教學整體上看,教師必須抓住教材、教學內容的整體要求,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態,科學地設計一定梯度的問題,不僅要設計好單個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設計好問題序列,問題序列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遞進式問句系列:初問淺顯,幼兒正確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逐漸達到預計的目的,這是幼兒園目前經常采用的方法;另一種是漸退式問句系列:開始提出一個較抽象較一般的問題,以引起懸念和產生整體印象,當幼兒不能正確回答時,再逐步具體化,直到幼兒做出正確回答,后一種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得較少。
2.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不同的層次問題。難度和靈活性較大的問題要求幼兒重新組合所獲得的信息來創造答案,這類問題問能力較強的幼兒,他們經過思考回答,有助于啟發全體幼兒的思維;基礎及綜合性的提問是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考慮中等能力的幼兒,這樣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于能力相對弱的幼兒,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過認真思考能夠回答出的問題,可以幫助這些幼兒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三、豐富集體教學活動問答模式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會提出許多“為什么”的問題,而在教學活動中卻很少有提問。幼兒作為學習的主體,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表明幼兒正在積極地思考,是獨立思維的主體,教師的提問更多的是來自幼兒外部,而幼兒的提問卻是發自內心,在一定程度上要優于教師的提問。因此,教師不僅應該注重幼兒回答問題能力的培養,還應該注重幼兒提問能力的培養,因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這一點傳統的提問模式是無法做到的,在集體教學活動中豐富提問模式,使其多元化可采用老師問-幼兒答;幼兒問-教師答;幼兒問-幼兒答等模式進行嘗試。多元化的提問方式有利于師生之間共同探討,相互激發,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有了更多的提問機會,他們的問題意識和自我提問的能力也就在無形中得到提升。
四、集體教學中的提問要講究語言藝術
集體教學活動提問時,幼兒根據教師口頭提問來回答問題。因此,教師的提問語言至關重要。應做到準確、嚴謹,清晰、簡煉,通俗易懂。(特別是口頭提問不宜太長或轉變太多,這使幼兒記不住、很難找到問題的核心。)誠懇、和諧。在幼兒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時間。提問以后,等3-5秒或更長的時間,可以增加幼兒回答的內容,并鼓勵幼兒在較高水平上進行思維。讓幼兒馬上回答問題會明顯地減少教師和幼兒間、幼兒和幼兒間富有意義的相互作用。在重復或重新表述問題之前等待足夠的時間,可保證幼兒對問題的充分理解。所提的問題要能使大多數幼兒都參加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來回答問題;對難度較大的問題采取自由處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幼兒的語言或非語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舉非舉的手勢等;鼓勵幼兒與幼兒間相互啟發;排圓形或半圓形的座次,創造有利于幼兒參與的環境。
五、重視集體教學活動中的答問評價、鼓勵幼兒質疑問難
對幼兒的答問進行評價,有利于促進師生交流,形成良好的雙向反饋,創設生動活潑的集體教學活動氣氛。幼兒回答問題后,非常期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揚,對于幼兒任何正確的回答,教師都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不應該吝惜自己表揚的話語;對答錯者不能諷刺和挖苦,要對出現的“閃光點”給予肯定。這有利于調動幼兒繼續思考和勇于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促進幼兒創新思維的發展。
《綱要》指出:“兒童是獨立的、發展著的個體,只有在主動活動的過程中,兒童才能充分體驗自身的存在價值,更好地獲得發展。”因此,在教育活動中,必須把以幼兒發展為本作為教育活動的指導思想,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特點實施教育。而提問設計正是反應教師教育的能力與藝術的一個方面,教師有效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是開發幼兒智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心理品質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