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在初步分析和探討有效教學的概念、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實現高職化學有效教學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高職化學 有效教學 影響因素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規律,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明顯的教學效果,并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有效”是指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規定的教學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相應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有沒有得到提高。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的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
按照新專業課程標準的要求,并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高職化學的有效教學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①教學活動要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②教學方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他們潛能的發揮。③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并有助于他們解決實際問題。④教學要能收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效果。
一、影響高職化學有效教學的因素
1.教師因素。初中階段化學學習的時間較短。為了提高升學率,很多教師都側重于知識的灌輸,且偏重于題海戰術,使學生對化學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進入高職后,教師由于對初中教材的知識點、教學要求、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等了解不夠,不能準確處理好教學內容的銜接。這時,如果盲目增加課堂的信息量和課程難度,就容易使學生因無法及時理解學習內容而產生厭學情緒,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另外,教師的專業知識、責任意識、教學能力和理念等也會對教學的有效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2.學生因素。學生的原有基礎、學習方法和態度也是決定能否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部分學生由于基礎薄弱,信心不足,逐漸失去了學習化學的興趣;部分學生堅持原來的學習方法,忽視了學習的基本環節,并過度依賴教師,自覺性和自主性都較差;還有部分學生對化學學習持輕視的態度,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
3.其他因素。課堂教學方式的選擇、教材的內容與結構方式、教學資源、教學環境、師生關系、評價方式等也是影響高職化學有效教學的因素。如在學習《鐵的化合物》時,如果直接按傳統教學方法,將鐵的氫氧化物的制備方法講授,就會使課堂顯得比較單調、枯燥,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如果改變教學方式,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找出鐵的氫氧化物的制備方法和相互轉化過程,就可以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也可以使他們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自覺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從而實現《鐵的化合物》的有效教學。
二、如何實現高職化學的有效教學
1.關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
認知結構就是學生將頭腦中的知識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組成的一個具有內部聯系的整體結構。它既是學生理解學習的結果,又是影響專業建構的關鍵因素。新知識的獲得總是在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新知識的心理活動其實就是一個將新、舊知識同化的過程。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習的核心任務,是后繼學習的核心條件。因此,在上課前,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并認清他們對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系的舊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知識和經驗。
2.優化教學內容。
高職開設化學課程的時間比師范專業短,學生的特點和專業要求也與師范專業有很大區別。針對這一特點,應在內容和體系上對高職化學做相應的調整,刪減大量在實際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論過強、對多數學生而言偏難的內容,而更加注重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社會生活實際、人與自然的關系,選取和構建學生發展最需要的化學知識,幫助他們學會運用已有知識對現實問題進行初步的研究。
3.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學習情境中所提供的素材如果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密切,或者就是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現象,或者是他們愿意關注的科學史實及高新科技等,就能激發起他們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帶著對化學的不同期待走進學習的殿堂。只有在真實情境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才能真正進行理解和掌握,才能用來解決真實生活或其它學習環境中遇到的問題。
(2)通過化學史創設教學情境。化學學科的形成、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史真實地反映了化學的發展過程。在化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化學史創設情境,不僅可以使教學超越現成知識本身的靜態結果,而且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到人類認識世界、改造自然的科學思想和方法,進而激發起他們對知識的來源和發展過程的好奇心。
(3)利用化學實驗創設教學情境。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化學實驗的神奇變化和鮮明現象是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的主要源泉,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設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實驗可以設置許多生動、有趣的情境,并有效地提供激起疑問的新刺激,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使他們產生探究的欲望。
4.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
目標的實現與方法的合理運用密切相關。教學方法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相符合,應根據他們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心理狀況等來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方法。如對于一些能夠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的內容,可以使用討論法,但討論前要有合理的組織形式,在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后,應要求學生得出結論,并將結論內化為知識建構;在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時,則可以使用實驗演示法;而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學生一時難以理解的內容,則應選擇講授法。另外,在教學中還應注意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而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及空間的保障,使他們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促進有效教學的發生。
5.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學生成長”應成為公認的衡量有效教學效果的標準,而決不能以分數來進行簡單的評判。因此,要按照新課程理念,對學生的學業評價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并注重靜態評價和動態評價的結合,這樣,才能使評價更加客觀、合理。
此外,有效教學還要求教師在充分分析學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設計出有效的教學模式和能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活動,設計出教者和學者均能安心的人際關系和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