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許多的藝術家與科學家都在尋求相互之間的結合點,從而達到相互之間的平衡。我認為不管是藝術還是科學都應該按照自身發展的規律來闡釋其可持續發展的穩定性。也就是藝術與科學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關系和影響。
關鍵字:藝術 科學 現狀 趨勢 關系 影響
偉大的斯坦因伯格曾經說過:“藝術與科學是不同的,藝術與科學也相同,但他們到底還是不同的,這取決于你設計的是哪方面。”(出自《藝術 科學 真理》李建盛著)也就是說,藝術與科學是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他是人類的兩大創造性的工作,也是人類所具備的兩種特殊的能力,是人類最高靈魂的產物。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已經成為新世紀人們思想和文化發展的主流,將會彌補藝術與科學技術本身的缺陷,互為補充,最終造福人類的生活,促進人類的進步。
(一)藝術與科學的相互關系
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是21世紀藝術發展與科學進步的大趨勢。藝術與科學結合,有利于藝術家融入社會、融入生活,全面地表現和反映社會生活,也有利于藝術家進一步開拓視野,提高創作水平,加深對藝術規律和本質的認識。同樣,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也有利于科學家從審美的角度來發明創造,從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出發,探索人類的需求,以滿足現代人的價值追求。
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把藝術與科學分開而論,大多數人認為藝術與科學之間沒有必要的聯系,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科學家愛因斯坦談論真理,藝術家畢加索也談論真理,雖說他們各自有自己的見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肯定的真理肯定不同于畢加索的立體畫所意味的真理,但它們都是人類所需要的,是可以互補的,所以說與科學是并存的,是相互依賴的,相互聯系的。
我們說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聯的。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沒有情感的因素和促進,我們的智慧不會開拓創新。所以,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兩者都是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是人類創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出自《藝術 科學 真理》李建盛著)
其實早在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在無意識中把藝術與科學聯系在一起了。最典型的是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解放了被宗教禁錮的思想,絕不僅局限于人文藝術文化,它涉及到藝術文化領域的多個方面,由人文主義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和啟蒙思想運動所構成,這些運動都滲透著一種理性主義,通過理性主義恢復了人的尊嚴。這個時期產生了許多思想和學術的巨匠,他們在科學與人文的領域中充分施展著自已多才多藝的天賦。在這方面可以列舉出許多人的名字,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達芬奇等。尤其是達芬奇,他不僅對各種藝術無不擅長,而且對各種知識也無不研究,從他留下的大量機械類的手稿就可以看出,它對人類進步的欲望非常高。而且他觀察和研究的范圍也十分廣泛,幾乎包括了人文藝術與科學的各個領域,如他對人體解剖學也有做過深入的研究,他繪制的人類解剖圖和所做的研究對醫學的發展也有重大的貢獻。他不僅是著名的畫家,還可以稱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師、建筑師、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而其在每一學科中,他都在當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被公認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藝術家和科學家。
同時,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施坦認為,如果一個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話,那理論一定有問題。在新的《藝術》中將“藝術與科學”的課題放進去,與傳統的相比大不相同,很多人在拿到書時對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就必須做出思考。(出自《藝術與科學思維》英國馬丁.約翰遜著 傅尚睦 劉子文譯)在此,我就從藝術與科學的角度談談對這一課題的淺薄的理解。
在當代科學與藝術的融通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我國提出的申奧口號,就是要把2008年北京奧運會辦成綠色奧運、人文奧運和科技奧運。我認為在科學與教育并重的情況下,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個性健全的人。而一個科學與人文藝術日益融通的社會就恰恰需要培養既有科學知識也有人文藝術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所以,藝術與科學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藝術與科學的相互影響
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社會、生活乃至包括藝術在內的影響日益強大,科學技術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社會,改變著一切,藝術也不例外;影響、變化總是雙方的、互相的,因此,事物、學科之間的交叉整合在當代已經是必然的趨勢了。在這樣的情勢下,藝術原有狀態發生了重大的變革,與科學技術的結合也在從表層走向深層,如多媒體藝術、信息藝術的發展就是其中的一例;而藝術研究也同樣面臨著變革:一方面研究的對象發生了變化,新材料、新形式、新問題不斷出現;另一方面,研究自身也遭遇挑戰,傳統的方法、視角、手段、甚至目的,都需要重視,并需要建構新的方法、新視角,研究新的問題。(出自《藝術 科學 真理》李建盛著)在更深一層上,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提出了新問題和新挑戰,如何解決兩者關系的失衡問題,從藝術著手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一面。
隨著當代科技爆炸式的發展,前沿科技對于大眾而言也越來越陌生,如何提供最基礎的前沿科技普及教育已經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課題。而當代科技所創造的藝術正好是最能夠體現科技魅力的載體,同時也是極佳的科技知識傳播方式。
作為新媒體藝術最前沿的當代科技藝術,正處于迅猛發展的狀態,許多新媒體藝術家積極地嘗試將各種科技手段應用于藝術的創作;而許多科學家也借助高技術手段實現著精彩的創意,跨入藝術家的行列。在新媒體藝術的創作中,科技手段與藝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這使得新媒體藝術家必須接受與掌握更多的科技手段以更加得心應手地進行創作,而藝術理論家以及觀眾同樣需要了解科技藝術作品背后的科學原理,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以及正確地評論藝術作品。
其實,在當代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中,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更為緊密。科技的發展為藝術提供了新的表現方式,拓展了藝術的表現空間。例如:公元前6世紀,畢達歌拉斯學派就把最新的科技運用到建筑和音樂中,將琴弦長短粗細與音律的關系的研究運用到樂器制造中,將美與某種比例的關系研究運用到建筑及音樂中。(出自《藝術 科學 真理》李建盛著)我國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的銅編鐘,運用了當時十分先進的音律技術、冶練與鑄造技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當時數學、天文學、物理學高度發達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畫的發展與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光學是分不開的。(出自《藝術與科學》李硯祖著)由此可見,藝術與科技的是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的。
總之,現代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藝術表現力,拓展了藝術表現空間,在藝術與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藝術與科學的溝通是必然之勢,讓藝術與科學在相互融合、相互補充中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李建盛著.藝術 科學 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
[2](英)馬丁.約翰遜著,傅尚睦,劉子文著.藝術與科學思維[M].工人出版社
[3]李硯祖著.藝術與科學(卷二)[M].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