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改革中一個關鍵問題是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必須加強對新教材的研究,吃透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學策略是教師在教學中為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及教學目的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或手段。
關鍵詞:課程改革 優化教學 教學策略
如何做到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有效的利用各種教學條件及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師生之間的配合作用,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結合自己從教以來的教學經驗談談幾點體會。
教學策略是教師在教學中為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及教學目的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或手段。在新課程標準下,應體現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的新特點
1.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力求認識探索某種事物的心里傾向。”興趣這種特殊的心里傾向,在人們認識和研究某種事物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講“物體的沉浮條件”,教師可先做一演示實驗:將一木塊浸沒水中;將一鐵塊浸沒水中;將一石臘浸沒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體沉浮條件是什么。三種情景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迅速進入課題思考。又如:在講究連通器內只有一種液體且靜止流動時液面總保持平衡的問題后,可提出設問:不同液體液面相平嗎?學習漂浮物體的重力和浮力的關系后,設問:一條船從海里開到河里是浮起一些還是沉下去一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動地調動全部感官,激發豐富地想象和積極地思維,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每一部分設計都努力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努力體現新教材的意圖,創設愉悅情境,引發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大都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希望親自動手多做實驗。教師要充分保護和利用這個積極性,讓學生更多地參加實驗活動。在教學中,出乎學生意料的演示、生動形象的類比、深入淺出的解釋、學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會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和小實驗、不斷出現的挑戰性的問題和隨之而來的學生討論,這些都是激發和保持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
2.提倡手法多樣性,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
一堂好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某個知識點,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而更應該是一個創新的思維起點,一根創新神經的啟動。好的教學的標志是:能夠促進有效學習的進行。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組織教學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的興趣,并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教學中不應該追求知識的“一步到位”,要體現知識發展的階段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要過早地將概念“符號化”,要延長知識發生與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經歷“非正式定義”階段;教學中不追求“統一化”和“最佳化”,而應當致力于“多樣化”、“合理化”,以使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個性化發展成為可能。物理問題的解決方法往往不止一個。比如:測定物體的密度,測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不限制儀器和知識范圍的情況下,測定方法都有很多種,每個方案自成一體,多個側面應用物理知識。在教學中,我們應多提出一些類似的開放性問題,請學生做多方向思考,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發散性的目的。
3.引導學生探索、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
多年來,傳統的教學一直習慣于單一枯燥的接受式教學。解決問題時常常是教師一講到底,學生苦于在機械訓練中記憶和模仿,這樣學生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調動,感受不到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新標準已經把過去教學中的許多演示實驗,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歐姆定律的演示等,明確寫成學生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歸納出規律。呈現了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目的。對于多數探究活動來說,探究的過程比探究的結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動中,不要為了趕進度而在學生還沒有進行足夠的思考時草率得出結論。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探究的過程,應該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各種想法、各種觀點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
合作性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種適應社會的技能,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在今后的社會中,個人奮斗的力量是微不足到的,學會合作是學生的一種的交往的能力,更是通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橋梁。物理課的大多數科學探究都分組進行,在課堂教學中,讓小組通過合作,來完成某一任務,要注意發揮每個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數學生包辦代替。這樣做既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機會均等的全面練習,又能充分體現工作中的分工與協作。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夠使學生認識到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怎樣進行有效的合作,是教師需要考慮的重要的問題。
4.設計開放式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創造力。
新標準認為:教與學是師生的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新理念指導下,在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已有的具體學習經驗,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學中應該多做“試一試”“動動手”之類的隨堂小實驗,通過觀察和感受使學生受到啟發并歸納出結論。還應該讓學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實驗。新課程的教育教學已經不是僅限于學校、教室、課堂、大綱和課本的嚴格范圍之中,教師也不是僅限于三尺講臺之內的高談闊論,而是需要立足學生的終身發展,著眼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材中有許多的小實驗,我們應充分加以應用。要求學生設計一些小實驗,驗證課堂學習的物理規律或者應用物理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學完電路后,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課外實驗,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寢室的電路,進門時開燈,然后到書桌邊使用臺燈,同時第一個燈熄滅,達到節約用電的目的,達到方便的用途,符合現代人“以人為本”的創新精神。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積極討論,主動實踐。有的采用局部短路法,有的采用雙觸開關,有的采用單刀雙擲雙控,都能很好地滿足我們的設計要求。學生體會到了生活、生產中的許多地方可以進行人性化的設計和改造,找到了創新的動機和源泉。
個性的學生,呼喚豐富多彩的教學,讓我們以全新的風貌,走進新課程,創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