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復雜的環境下,高校學生黨員的責任意識也出現了變化。本文其現狀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引導對策,以期對高校黨建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字:高校學生黨員 責任意識 現狀 引導對策
馬克思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你的需要及其先存世界的聯系產生的”。高校學生黨員由于其所具有的“黨員”身份和較高的綜合素質,除了應當承擔普通社會成員對社會應盡的責任之外,還對社會負有更多的特殊責任。它應該是一種主動性責任,反映的是高校學生黨員不畏艱苦、勇于進取的精神,體現的是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無論在何種時代,學生黨員的責任意識狀況都應該是高校黨建工作所關注的重點之一。
一、當代高校學生黨員責任意識的現狀及其原因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市場經濟和不同思潮的沖擊下,人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發生了變化,高校學生黨員群體的責任意識也悄悄發生了變化。盡管作為大學生的先進代表,絕大部分黨員對其在新時期下所應負的責任有較為明晰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也較好地實踐著一些社會、黨員的責任。但同時,也有部分調查反映出一些學生黨員在價值觀的取向上,存在著重個人利益輕社會利益的現象,更關注自身及家庭的發展狀態和現實利益,追求依靠自身的努力去創造更優越更豐富的個人生活,卻忽視了將自身的發展與社會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忘記了胸懷社會責任,民族才有希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入黨動機不純。有些學生黨員入黨動機不夠純正,功利主義色彩較為濃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的認識不夠清晰。入黨對他們來說,更像是贏得同學欽佩、老師喜愛的一種方式,或者是一塊獲取好工作的敲門磚。入黨動機不純,必然使其對共產黨員所肩負的責任認識不清,造成其責任意識缺失。
2、市場經濟和不同思潮的影響。在市場經濟蓬勃迅猛發展的當今時代,各種思潮應運而生,攀比物質奢華的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充斥在整個社會,高校學生黨員的“三觀”還未定型,身處其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導致信仰的流失、政治信念的缺失以及立場的不堅定等現象,表現為注重實現個人價值和眼前利益,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淡化。
3、憂患意識淡漠。中國共產黨是在血與火中成長起來的,幾十年間歷盡了風雨滄桑,而當代的高校學生黨員,從小就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從未經歷過那些艱辛,未能深入體會我黨艱苦卓絕、殊死斗爭的成長歷史、未能深切感受革命成果的來之不易、未能從思想深處和戰略高度去認識國際局勢的復雜多變、未能深入透析我國改革開放的艱巨繁重任務。這導致他們憂患意識淡漠,無法將個人的責任與我黨的事業、我國的興旺緊密聯系起來。
二、強化當代高校學生黨員責任意識的引導對策
1、大力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由于大學生知識較為豐富,心智相對成熟,“三觀”已逐漸形成,一味進行理論灌輸是達不到良好效果的。高校應在傳統的理論教育之外積極開創新思路、尋找新方法,采取靈活多變的形式來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比如就社會國家的一些時事熱點問題,組織展開支部討論會,積極引導他們明確時代賦予的責任;組織黨員參觀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在黨史長河中徜徉,在時間和空間中接受黨史的熏陶。通過對黨的先輩的追思與緬懷,深切觸動他們的思想與心靈;放映《鐵人王進喜》、《袁隆平》等先進人物的影片,學習好人郭明義的感人事跡,用時代楷模的事跡感染學生黨員,激勵他們努力成材,報效國家等等。
2、加強日常主題教育,提高黨員的角色意識
高校學生黨員是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是未來中國發展的中流砥柱,他們的責任意識如何將直接影響未來幾十年社會主導責任觀的價值取向。要始終保持高校學生黨員的先進性,就必須要求他們擁有高度的責任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以發揮其先鋒模范作用,在各方面做好表率。高校應加強日常主題教育,提升學生黨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使其嚴格以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凸現自己的黨員形象,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專業學習方面起著帶頭、示范作用;在日常活動、黨日活動、社會活動中起著表率、凝聚作用;在與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聯系上起著橋梁、紐帶作用。
3、媒體與社會輿論的正確宣傳與引導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充斥著各種思潮,有的學生黨員比較迷茫,責任意識淡化,不知道如何履行社會責任。因此,國家主流媒體要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通過各種渠道,長期不懈、旗幟鮮明地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堅決抵制和批判“指導思想多元化”等錯誤觀點,反對一切不正之風。要為高校學生黨員的價值選擇與實現提供客觀標準,使他們在積極、良好的社會氛圍中,逐漸將社會道德規范轉化成自我需求,深化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的認識,不斷增強責任意識、認真自覺地去完成自身應該承擔的責任。
4、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一個人的責任感是認識過程、意志行為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這個統一的基礎就是實踐。要努力為高校學生黨員拓寬社會實踐的途徑,讓他們有機會進入社會,深入生活,以成熟的視角看待種種社會現象,加強自身的抵抗能力。積極探索建立研究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研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組織進行三下鄉活動、設立社區服務小組,試點推行下基層掛職鍛煉計劃。有了真切的參與感,才能牢固樹立起主人翁的責任感,才能以自身所學,回報社會和國家,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引領社會的健康走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