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不斷充電、不斷學習,實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完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教學活動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從而使語文教學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本文就新課標要求下對高中語文教師的素質做了綜合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新課標 教師 素質
鄧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而教育部于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則空前鮮明地體現了這一指導思想。新課標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聯系學生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溝通古今中外,面向未來世界,應以專門性和綜合性、邊緣性相結合的學習內容,向學生展示層次多樣的語文課程圖景,提供豐富的語文營養和多向度發展的途徑,也給語文課程自身增添生長活力。”這是個提綱挈領的論述,其原則精神貫穿在新課標的各個部分。新課標的頒布實施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知識結構和教學方式,才能適應新世紀高中語文教育的要求。筆者認為,在新課標下,語文教師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
一、加強學習,不斷豐富知識結構
新課標強調“教科書應有開放性”,在合理安排課程計劃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和選擇的空間,也要給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余地,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包括全面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知識體系能夠與時俱進,與現代社會生活同步發展。只有不斷進步的教師才能培養不斷進步的學生,“學而不厭”將成為教師今后不可或缺的素質之一。
二、培養過硬的心理素質,在教學中時刻貫穿創新精神
高中語文老師相對于其他層次的語文老師來說,要承擔更多的壓力,他們不僅要帶領學生面對升學,而且高中的學生也有著更豐富的心理世界,需要老師去適應。過硬的心理素質是高中語文老師提高素質中的重要一環,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是心靈對心靈的感受,心靈對心靈的理解,心靈對心靈的耕耘,心靈對心靈的創造。因此,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過硬的心理素質有利于教師正確對待工作壓力,正確處理師生矛盾,正確的促進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從而更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
除此之外,高中語文老師還應該在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上多下功夫。新一輪課程教學改革是以現代教育觀念為基礎的,在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著全方位的變革。這意味著以前的“老經驗”、“老思想”都已經不合時宜,滿足不了新課改的要求,因此,高中語文老師要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上多做創新,這也是他們提高自身素質的一個重要表現。廣大語文教師的創新能力能否提高,能否在教學中得到充分的發揮,決定著能否真正實現教學領域的變革,這是源頭上的改變,是質的改變。
三、擴充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提高學習能力是對每一個現代人的要求,更是對培養現代人的老師的要求。新教材從立意“知識”轉向立意“素質”,正適應了當今知識高速膨脹的現實。教學大綱指出:語文“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今后工作和繼續學習……都具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習知識的能力遠比教授知識本身更重要,新教材透露給我們的信息是:最新的知識也會在課文中出現,教材不再一成不變,“畢其功于一役”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了。新的教材和不斷變化發展的學生,都促使我們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研究新的教法,采用新的教學手段,以期更好的教學效果。特級教師魏書生就善于給學生推介最新科技動態。如果過去對老師的要求是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那么現在我們必須是源源不斷的河流。我們的學生將要在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中求生存發展,學會學習,學會思維,不斷獲取新知識,主動探索,善于搜取、辨別和加工信息,將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春江水暖鴨先知”,教師理應走在時代的前列,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
四、鉆研教法,靈活組織教學活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新課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和多層次的教育目標決定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確定恰當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有效組織教學活動,少做或不做無用之功。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分段、概括段意、提煉中心思想、處理課后練習幾乎是每篇課文必備的環節,程式化的教學常常造成“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尷尬局面。新《語文課程標準》不再強調每課必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每篇課文的要求不同,課文的題材、體裁、表達方式不同,對課堂教學的設計也應該多樣化、個性化、多種樣式并存。
有的課,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段落入手來設計教學結構。不過要注意不要割裂課文,不要打亂作者的思路。有的課,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之以合作學習。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疑難處,自己運用工具書實在不能解決的,由教師從旁指點。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讀中感悟和教師的讀中指導要自然和諧,不要代替學生思考,更不要打亂學生思路。有的課以合作為主,先分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組之長,師生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重點以及作者的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引導學生用學習重點段的方法去學習其他段落。
五、結語
高中語文課程,無論必修還是選修,其內容和目標要充分反映時代的要求,注意和現代生活相聯系,體現現代的思想意識、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對于傳統的經典作品,要注意引導學生用現代的觀念,在歷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學習方式和教學評價手段也應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高中教師要不斷充電,不斷學習,才能把高中語文課上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王麗.新課程與教師素質[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4]劉曉明.新課程與教師心理素質[M].東北師大出版社
[5]馬兆興.新課程與教師綜合文化素養[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