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顏色詞的翻譯一直都是眾多翻譯學者的研究方向,近年來,中國詩詞中顏色詞的翻譯也開始受到翻譯學家的關(guān)注與探討。本文旨在對中國詩詞中顏色詞的英譯進行淺析。首先對譯者應該如何翻譯中國詩詞中顏色詞進行探討。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不同譯本的對比鑒析。隨后總結(jié)了一些具體方法來應對詩詞中顏色詞的翻譯。
關(guān)鍵詞:顏色詞 詩歌翻譯 翻譯技巧
在中國詩詞研究方面,很多語言研究者都提出兩種藝術(shù)特色—色彩美和意象美在詩詞的鑒賞中是不容忽視的。要想達到這樣的色彩美,是與顏色詞的應用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要想讓譯作達到原作的色彩渲染和藝術(shù)效果,譯者必須對這些顏色詞的英譯進行反復地斟酌,選擇最為恰當?shù)挠⒄Z單詞,唯有這樣才能保持原詩的色彩美。除此之外,譯者還要注意的是中國古詩中的顏色詞含有豐富的隱含含義,在翻譯時要進行謹慎處理。
一、理論標準與對比分析
(一)顏色詞翻譯的理論標準
對于中國詩詞中顏色詞的翻譯,從整體角度看應該奉行嚴復先生闡述的“信、達、雅”的理論標準。信就是保全原文意義,達就是通順易懂,雅就是保持原文風格。從細節(jié)角度,譯者還要嚴格遵循中國詩詞純審美標準中的聲色美標準,這就要求在翻譯顏色詞時要盡量達到原文的色彩渲染效果(辜正坤2003:73)。
(二)不同譯本的比較與鑒析
①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譯文一:A white cottage even more pinched in the cold.(張廷琛、魏博思《唐詩一百首》)
譯文二:Cold and deserted the thatched cottages are.(許淵沖《唐宋詞三百首》)
在第一個譯本中,譯者將“白屋”譯成了“white house”,這可能和最后一句風雪夜歸人有關(guān),因為譯者認為可能是雪把屋子給覆蓋了,但是這樣的翻譯并不合適,因為“白屋”在漢語字典里被解釋為茅草房或是窮人所住的地方。而且在白屋后面還有個貧字,這樣更能說明將白屋理解成茅草屋更合理。因而,譯文二中的“thatched cottages”翻譯得恰到好處,譯者對這句詩的理解比較透徹。
②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譯文一:And as raindrops brighten yellow leaves,
The lamp illumines my white head. (許淵沖《唐宋詞三百首》
譯文二:In the raindrops are yellow leaves,
Under the lamp sits hoary-headed man.(徐忠杰《唐詩二百首英譯》)
上述兩個譯文中,在翻譯黃葉樹時都譯成“yellow leaves”,這個不存在沒什么異議。但在翻譯白頭人時出現(xiàn)了分歧,不難看出還是第二個譯文譯得更恰當些,了解此詩的人都知道第二句詩的意思是夜雨中樹上的黃葉飄落下來,燈下是白發(fā)老人,是在渲染一位窮愁潦倒的白頭老人的形象。因而在這里應該體現(xiàn)這個燈下之人已經(jīng)上了年紀,譯者選用“hoary-headed”,因為這個英文單詞專指老人花白的發(fā)絲,這樣既保持原詩的色彩渲染,也加深了原詩的感情氛圍。
③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李白《送友人》)
譯文一:Blue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riv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許淵沖譯)
譯文二:With a blue line of mountains north of the wall,
And east of the city a white curve of water.(張廷琛、魏博思《唐詩一百首》)
在上面兩個譯文中,兩個譯者在處理青山時,都翻譯成 “blue”,這個沒什么異議,兩個譯者都處理的比較準確,因為青色一般在英語中的對應的就是“blue”,而且這個顏色可用于山色的描繪。在翻譯“白水”時,二個譯者也都將其譯成“white river”,然而一般都會在這里把白水譯成“clear river” or “transparent river”來描繪河流,然而這里譯者巧妙地保留了“white” 這個顏色,目的是要和“blue mountains”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更要渲染出原詩的色彩效果和環(huán)境氛圍。
二、詩詞中顏色詞的翻譯方法
(一)直譯
如果可能的情況下,譯者可以采取直譯的方法來保持原詩的色彩美,只要它不會對目的語讀者的正確理解造成困擾。
例如: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譯文:In a broad-brimmed blue hat, and green straw cloak, I’d fain, go fishing careless of the slanting wind and rain. (許淵沖譯)
在這個譯文中,譯者還是采用直譯法將“青”與“綠”翻譯成英語中對應的“blue”和“green”。
(二)轉(zhuǎn)譯
在翻譯詩詞中的顏色詞時,在一些直譯行不通的情況下,可以才采用轉(zhuǎn)譯。這種方法主要是指轉(zhuǎn)化成英語中的習慣表達,而避免死譯以及對讀者的理解造成困擾。
例如:“紅酥手,黃騰酒。。。。。。”(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譯文一:Soft hands of lovely pink,
Yellow wine of fresh flavor (楊憲益、戴乃迭《宋詞》)
譯文二:What soft, ruddy hands with a beauty of line,
As they pour for me exquisite vintage wine! (徐忠杰《唐詩二百首英譯》)
在上述兩個譯文中,如果看第一個譯文,目的語讀者可能不知道什么是“yellow wine”,但是在第二個譯文中,譯者將其譯成“exquisite vintage wine”,這就轉(zhuǎn)化成目的語讀者所熟悉的表達。這樣可以使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詩人要表達的意思,更容易走入詩的意境。
(三)注譯
當直譯顏色詞不便于譯文讀者的理解,而譯者又試圖保留顏色詞在詩詞中色彩渲染和藝術(shù)效果,那么譯者可以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添加解釋性的語句,這種方法就成為注譯法。
例如: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醉花陰》)
譯文:To show a thinner face than yellow flower! (許淵沖《唐宋詞三百首》)
在上述譯文中,譯者采用直接翻譯的方法,但對于目的語讀者來說,這樣的翻譯較不容易理解。他們會琢磨詩人和黃花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難道是因為詩人的黃膚色?在這樣的情況下,譯者應在詩詞后加注這樣一條解釋:黃花在中國詩詞中指的是菊花,而菊花開于秋季,花期較短。如果有了這樣的解釋,目的語讀者才會想到詩人那憔悴不堪的面容。這樣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在加上解釋性的句子,既保留了原詩的色彩效果,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和韻味,又可以使譯文含義明確,便于譯文讀者的理解。
(四)省譯
在一些詩詞中,顏色詞的采用只是傳達一些引申意義,譯者可以回避顏色的翻譯,而表達出它的隱含意義就可以了。
例如:金閨花柳質(zhì),一載赴黃梁。
譯文:Fair bloom, sweet willow in a golden bower,
Too soon a rude awakening awaits her. (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
在上述例子中,譯者并沒有把黃梁這個詞直接翻譯成來,也就是省略其顏色的翻譯,而翻譯出它的隱含意義。這樣的譯文也較容易理解。
三、結(jié)語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探討譯者應該如何翻譯中國詩詞中的顏色詞。第二部分主要對一些詩詞的不同翻譯版本進行了對比與鑒析。第三部分具體談論了一些方法來處理詩詞中顏色的翻譯問題,這些方法包括:直譯、轉(zhuǎn)譯、注譯、以及省譯法。通過上述這三部分,本文闡釋了中國詩詞中顏色詞英譯的一些基本問題。
參考文獻:
[1]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張廷琛,魏博思著《唐詩一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3]許淵沖.《唐宋詞三百首》[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4]徐忠杰.《唐詩二百首英譯》[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
[5]楊憲益,戴乃迭.《宋詞》[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6]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張文秀(1988-),女,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10級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