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東資格的正確認定,現實意義重大,已經成為處理其他種類公司訴訟案件的基礎。然而,由于我國《公司法》對于股東資格問題并未作出明確規定,以致在審判實務中標準不一。筆者認為解決股東資格認定問題的前提在于探究股東資格制度的含義、架構股東資格認定標準的體系,厘清各種認定標準的關系等。
關鍵字:股東資格 出資標準 形式標準
一、出資問題與股東資格
有觀點認為,認定股東資格要兼顧實質條件與形式條件。實質條件是投資人有取得股東資格的真實意思表示;形式條件是投資人需要履行的特定行為方式;相應的合法股東表現為實質性特征與形式性特征兼備。股東是基于出資產生的法律人格,這是學術界的通說。例如:劉瑞復教授認為:“股東是指公司資本的出資人或股份的持有人。……股東因其出資而取得股東身份,從而形成與公司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1但是如此認定邏輯上有錯誤。
其一,出資并不是投資人具體意思表示的表示行為之一。投資人具有投資的意向,這是成立公司和成為股東的基礎,然而出資僅僅是一種意思,其目的在于創設公司以獲取利潤,其表現形式應當為在股權認購協議或者其他能反映投資意向的法律文件上簽字為標準,當然也包括在公司章程上簽字。出資結果的完成反映的是該意思表示所期望的法律后果產生或者產生了所期望的法律后果。
其二,在司法實踐中以出資作為標準帶來很多難題。例如,在處理顯名股東和隱名股東問題上,倘若將出資作為判斷的唯一標準,勢必導致將顯名投資人排除在外。同時在公司盈利時,隱名投資者更愿意作為公司股東,在公司經營不善時又不愿意承擔股東的責任。
綜上,出資作為股東的本質屬性,其意義并不在于作為公司股東資格確認的判斷標準,而在于對判斷標準的解釋、補充、糾正以及效力的區別。
二、股東資格確認標準的探討
將實質條件排除在股東資格確認的標準之一后,根據中國現有的實際情況,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工商登記以及出資證明可以作為確認標準,他們的性質和范圍不同,但共同點在于其都是股東這一概念在《公司法》范圍內的外在表現形式,都有傾向于程序性規定的特點。其重要的意義在于外在表現形式認定股東資格在實務中方便易行,不易出現混亂,節約司法成本和舉證成本。
問題僅在于幾種表現形式的適用范圍如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一)(征求意見稿)》想改變這種狀況,它規定取得股東資格既要符合特定形式條件,并把條件局限于公司章程或者公司股東名冊。《意見稿》一旦正式成為司法解釋,將使所有取得股東資格的行為成為要式行為。這樣的規定將有利于簡化股東資格的認定。但是否適應復雜多樣的公司投資現實環境,還有疑問。例如公司拒不作股東登記或登記錯誤,屬于履行義務不當。如果因此導致善意投資人欠缺形式條件而剝奪其股東資格,其合理性是令人懷疑的。在筆者看來,應當根據公司運營的不同階段對不同外在表現形式進行具體規定,理由在于以上各種表現形式正是建立在公司運營的不同層面上所要求的程序,之所以會出現股東資格爭議,其根本就在于由于實踐中操作標準不一導致不同階段的股東不一致;同時依據公司不同的階段確認股東資格便于法院的審判實踐,其標準較為明確。
(一)有限公司設立階段
公司作為一個資合和人合的統一體,在公司設立階段,其發起人需要就公司的規章制度、發展方向等達成一致,這是股東意思表示的具體行為之一,只有發起人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公司才能成立,股東資格才能成立。公司章程的簽署,不僅表明簽署者愿意成為社團法人的成員,也主要約束的是公司和股東以及股東之間的權利義務。故以簽署章程作為發起人認定的法律標準,具有典型的法律意義,我國法律明確規定限責任公司必須在公司章程上記載股東的姓名或名稱,這是我國公司法規定的章程條款絕對必要記載事項;在發生股權轉讓改變股東姓名或名稱時,亦須修改公司章程,重新記載股東姓名或名稱。筆者認為,在公司設立階段,由于只有發起人在章程上簽字,公司章程才能生效,公司才能成立,故而對于發起人而言,考慮到在公司成立過程章程的重要性,當公司成立后發起人轉化為股東,該部分發起人股東資格的確認應當優先考慮公司章程。在公司成立之后,尤其是股權轉讓中,《公司法》雖然要求必須修改公司章程,但是考慮到修改公司章程的滯后性,往往造成實際股東和名義股東的不同,此時我們不能再賦予公司章程的優先適用性了。
(二)公司成立后的股權轉讓階段
在公司成立之后,最能夠引起股東資格認定問題的環節在于股東轉讓。筆者認為,在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姓名或者名稱在公司股東名冊的登記屬于設權性的登記。股權轉讓合同的標的是股權,而股權是股東對公司的權利。在股權轉讓合同成立之后,其僅在合同當事人即原股東和受讓人之間生效,此時,尚不能認為受讓人已經取得了股權,其能否取得股權取決于公司的態度,即公司是否認可其成為公司的新成員。而公司的認可在形式上表現為股東名冊的變更,即公司根據股權轉讓合同,涂銷原股東記載,而將新股東(股權轉讓合同的受讓人)登載于股東名冊。
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一種人合性很強的法人團體,股東之間的默契與合作至為重要。因此,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將股權轉讓于他人者,須經其他股東的同意。由于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必須進行股東名冊的登記,所以我們一般推定記載于股東名冊的人就是股東。在股權轉讓階段股東名冊的效力相對較高。
(三)公司成立后的股東公示階段
上述探討僅僅是建立在不涉及第三人的基礎之上,倘若涉及到善意第三人時,為保護交易安全,公司法旨在于優先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為此公司法要求公司必須履行工商登記的義務。根據商法外觀和公示原則的要求,第三人僅對工商登記的記載承擔信賴義務,依此與公司、登記股東發生交易后,要求公司及登記股東承擔責任,公司、登記股東不得以工商登記有誤為由對抗該第三人。工商部門對公司股東的登記材料可以作為證明股東資格并對抗第三人的表面證據。相反,第三人也有理由信賴登記材料的真實性,如果登記有瑕疵,按照商法外觀、公示主義原則,第三人仍可認為登記是真實的,并要求所登記的股東按登記的內容對外承擔責任。因此在涉及到第三人的場合,按照公示階段的特殊要求,工商登記具有相對優先的效力。
(四)出資義務與認定標準的關系
筆者雖然認為出資義務并不能作為判斷股東資格的標準,并不意味否定股東出資義務在判斷股東資格問題中的作用。換言之,上述的三個階段的三種認定標準僅僅具有相對的優先性。在實際的認定中,無論出現在哪個階段,有其他幾種認定形式或者根據實際的出資關系足以推翻具有較高效力的認定形式的,那么可以根據其他認定形式加以認定。
綜上所述,在認定股東資格問題上,應當排除出資這一實質要件,將標準定于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工商登記等形式要件,并按照公司的發起成立階段、公司成立的股權轉讓階段、公司股東的公示階段分別賦予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工商登記在認定時的優先效力。最后如果可以根據出資義務以及其他認定形式足以推翻原認定標準的,應按照其他認定標準。
參考文獻:
[1]徐曉松主編.《公司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周友蘇.《新公司法論》[M].法律出版社.
[3]王澤鑒.《民法總則》(增訂版)[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簡介:田地,男,出生于(1986.05-)安徽滁州人,安徽大學法學院2009級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1劉瑞復:《中國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8版。第116-1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