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實踐中,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怎樣創設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環境和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開展數學活動課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關鍵詞:參與意識 數學課堂 問題情境 小組合作
數學教育的本質是提高公民的數學素養,使學生不僅是學習數學結論,更要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就不能只滿足于學生遵守課堂紀律,認真聽教師講課,完成布置的作業,考試考出好成績,而應重視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數學學習的“建構學說”也認為:一切數學知識、技能、思想的獲得,都必須經過學習者主體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適合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才能被理解與掌握。可見,學生參與意識是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的前提,關系到數學學習的成敗,而學生這種意識的獲得,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運用各種策略進行長期的有意識的培養。本文結合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嘗試,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樹立新理念,創設和諧的課堂環境
首先,課堂教學中應充溢師生情感的對流。教育心理學認為,情感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產生情感共鳴,思維共振,便能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因此情感是課堂教學中的潤滑劑、催化劑,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做到與學生情感溝通,構建一種師生共進退的良好氣氛。古人言“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動激情,以美激情,即教師不僅要精神飽滿,熱情洋溢,體態活潑,語言風趣,而且要方法靈活,富于激情,使學生始終處于最佳興奮狀態。同時教師應注意適時、適度,針對學生個性豐富的特點,靈活地使用激勵性評價機制。
其次,在課堂上要創設開放的人文環境。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給學生一個思維發展的空間,不輕易否定學生的思維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學生設計出的辦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都應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錯誤的回答,也可能蘊含著創新的火花。因此,對于敢大膽想,又超出了你設計范圍的學生應在給予肯定鼓勵,同時恰當引導,不要簡單斥之為“你錯了”“怎么想的”。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時,解方程x2- 2x=3,大部分學生都知先移項,再因式分解很容易得到答案,在巡視時發現一個學生卻是這樣解:x(x - 2)=3×1或x(x - 2)= (-3)×(-1),由第一個式子解得x=3,由第二個式子得到x= - 1,這樣也得到方程的兩個正確的解,大家都知道不移項就因式分解是因式分解解方程之大忌,于是筆者讓這位同學到前面板演,同學們討論這種解法,盡管說不出解法正確的理由,但都認為答案是正確的,筆者也表揚了他的創造發現,同時提出問題:是不是一般的方程也都能用這種解法?這時學生特別活躍,舉出了很多的方程不能用此法來解,因此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了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驟。課后還要求有興趣的同學去探討:具有怎樣特點的方程才能用這種方法解?得到了不少好結論,更重要的是,那位沒認真聽講的同學參與熱情被激發起來了。
第三要尊重每個學生,平等對待每個學生。教學中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力爭提供給人人表現的機會,不要總是只抽舉手(或成績好)的學生發言,而對那些不舉手(或存在猶豫心)的學生卻不問津,長久如此,課堂氣氛會因失去依托而變得冷清,學生的參與熱情也就不高了。因此應給與每一個學生恰當的關注,讓他感受到教師的關愛,讓他知道教師時時關注著他的進步,聆聽著他的腳步聲。
二、創設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問題情境
問題構成了一切科學活動的實際出發點,學生課堂參與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師對問題的設置是否合情、合理、科學,是否有適于學生進入主動參與的情境。認識心理學認為:學生要獲取某種知識,就要把知識同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課堂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富有情趣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理解,領略學科知識的真諦。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學科知識的原型,尋找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的事例,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出發,充分發揮問題的獨特誘導力,往往能使學生不自覺地融入問題情境,首先成為一個無意識的參與者,但在一次次 的識別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必須要調動各方面的智力參與,逐漸發展成為獨立思考的學習者,并在自我監控和反思的過程中,漸次發展為獨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學習者,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主從事數學學習的意識。
總之,通過教師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并使問題得到解決,能讓學生領略到那種悠悠心會的樂趣、過關斬將的興奮,茅塞頓開的激動、登堂入室的欣喜,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是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的最佳途徑之一。
三、課堂中鼓勵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個體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異主要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創造能滿足多樣化學習需要的環境,學生才可能人人參與,然而教學要求卻要在較短的課堂時間內集體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對于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常常因沒有能掌握某個知識點而不能參與課堂。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學習方法則可較好地解決這一矛盾,能發揮群體智慧使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索、互幫互學、相互啟發,相互提高。
心理學家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在交往中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培養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極大作用的。另外,除了師生討論外,學生之間的多向交往,允許生生互動,有利于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各類信息的溝通,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數學的氛圍,學生更易主動參與其中。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幫助學生改變那種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的狀況,使學生在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說服、推廣,而直到豁然開朗,從而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增強參與熱情,并逐漸學會如何與他人切磋、研討,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通過創設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環境和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學習和開展數學活動課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有利于實現數學課程的育人目標: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