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品安全法》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我國到目前為止規定的較為完善的產品責任領域的懲罰性賠償制度,這有助于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該項制度實施以來,遇到了諸多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 經濟法 補償
一、《食品安全法》中賠償責任的性質
2009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給消費者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的罰金。”10倍賠償屬懲罰性賠償,即實際賠償的數額超過實際損失數額的賠償。《食品安全法》的十倍賠償制度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立法上都是很大的突破。也體現了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立法宗旨。
市場經濟的最大特點是自由競爭,即給予生產經營者最大的自由在市場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使市場主體充分參與市場競爭,激活市場活力,促進經濟發展。但是如果過分的強調自由競爭,忽視社會公共利益,就會損害公民生命身體健康及社會穩定。經濟法在立法時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出發點,要求市場主體在進行市場行為時不能一味的追求自身利益,忽視社會公共利益。《食品安全法》的這一制度體現了經濟法的這一價值目標,保障了社會公共利益。
二、我國《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適用
1、懲罰性賠償適用的構成要件
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行為符合產品責任是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從上述的《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二款的內容中無論如何也得不出只要生產者生產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經營者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而銷售就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文義。由此可見,我國立法是要求懲罰性賠償責任必須補充性賠償為前提的。
食品生產經營者具有故意是其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主觀要件。從《食品安全法》第96條的規定看,明確了食品經營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主觀要件是故意,而對于食品生產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主觀要件未作規定。但就食品生產環節而言,《食品安全法》第四章規定了食品生產者的責任和義務,食品生產者對此義務應當是明知的,因此生產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主觀要件也應為故意。
2、賠償主體的界定
我國《食品安全法》的責任承擔主體主要有生產經營者及連帶責任主體。《食品安全法》第3條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和公眾負責,保證食品安全,接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為了從制度上保證食品生產經營者成為第一責任人,《食品安全法》除了規定了生產經營許可、食品生產經營安全信用檔案制度外,還確立了不安全食品召回和停止經營等一系列法律規定。
《食品安全法》第55條做出了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這就填補了個人在虛假廣告中的連帶責任的空白。這主要針對的是明星代言的廣告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這意味者,明星在接受廣告代言時要慎重選擇,不能利用人們對其的信任在廣告代言中信口開河。否則對其代言的食品安全引發的糾紛,要承擔連帶責任,這是權利與義務的對等。
3、消費者的界定
消費者的概念可以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條的規定,消費者是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但《食品安全法》中消費者的概念不應做次限定。它不僅應當保護為自己生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也包括非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如單純的保存、收藏等購買,即只要不是為了交易而購買的人即應當認定為消費者。
三、“十倍賠償”制度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及分析
1、消費者舉證困難
十倍賠償前提是“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怎樣才算明知呢?在諸多案例中,商家都表示其并不明知食品是有問題的。例如,一位消費者購買了不合格的食品,出現質量問題后索賠時,經營者并不認可其是明知。在以往,只要消費者出具了醫院的診療報告和保留了發票等證據之后,就可以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退一賠一,但現在如果要求十倍賠償,就意味著消費者要舉證商家“明知”食品變質而銷售的證據,這無疑提高了消費者舉證的難度。
2、索賠程序復雜
食品因自身性質決定了消費者購買的數量不會太大,總價也不會太高。當發現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時,消費者的確可以上法庭主張十倍賠償,但是消費者必須先去鑒定食品有質量問題,或主張銷售者“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而且要支付律師費、訴訟費、交通費等費用,還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索賠成本高,會使消費者索賠的積極性大大降低。事實上,要讓消費者有動力來推動訴訟,就必須建立便捷有效的懲罰性賠償機制。
四、結語
《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確實增強了消費者的維權信心,從長遠來看,對于優化食品消費環境、增強食品安全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食品安全法》的出臺,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似乎給出了答案,但我們必須清楚的看到《食品安全法》在機構設置、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的政治背景方面仍然存在阻礙。我們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將這一制度進行良好的運用,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從而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解讀與適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
[3]李響.我國食品安全法“十倍賠償”規定之批判與完善[J].法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