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聯出兵阿富汗是冷戰時期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它不僅影響了蘇阿兩國的發展,而且影響了世界局勢的變化。蘇聯出兵阿富汗的決策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由起初的堅決拒絕出兵邀請,到最后的突然出兵,這中間有許多蘇聯政治力量與利益不斷較量的變化。近年來不斷解密的蘇聯檔案為我們了解蘇聯出兵的原因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本人將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簡單的分析下蘇聯出兵阿富汗的原因。
關鍵詞:蘇聯 阿富汗 阿富汗戰爭
1979年12月蘇聯以維護阿富汗國內正常秩序為由出兵阿富汗。從此拉開了長達十年的阿富汗戰爭,這場戰爭是在冷戰背景下發生的,當時的阿富汗處于阿明的統治下,新政府正在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此時蘇聯的出兵無疑是給了新政府致命的一擊。蘇聯對阿富汗的侵略不亞于美國對越南的侵略,蘇聯出兵阿富汗不僅為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亂了阿富汗經濟、政治、社會的正常發展秩序,也使得蘇聯自己的軍事實力大大降低,從而加劇了蘇聯國內的矛盾,使得蘇聯的解體成為大勢所趨。關于蘇聯出兵阿富汗的原因,史學界也一直在爭論,縱觀這些爭論我們不難發現,蘇聯出兵阿富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蘇聯出兵阿富汗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里筆者將從政治、經濟、軍事這三個方面做簡單的介紹。
一、政治上:保證阿富汗政府的親蘇性,維護蘇聯的自身利益。阿富汗是中亞中西部的內陸國家,國土面積647500平方公里,阿富汗與許多重要的國家為鄰,如中國、蘇聯、伊朗、巴基斯坦,在國際舞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阿富汗和蘇聯之間有2千余公里的邊界線,而且在十分敏感的中亞地區也有共同的邊界線。在俄羅斯帝國時期,俄國人已經長期覬覦阿富汗了,十月革命后蘇聯一直與阿富汗保持著有好的關系,并未發生過什么大的矛盾和沖突。二戰后,蘇聯一直謹慎處理與阿富汗的關系,以利用阿富汗在中亞的獨立保持其在中亞的地位。作為蘇聯對外侵略的棋子,蘇聯對阿富汗一直格外照顧。
二戰之后,阿富汗國內的政局經常變動,1973年推翻了君主制,查希爾國王的堂兄達烏德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國,但卻并沒有影響蘇阿關系。1946年6月,蘇阿簽訂邊境條約;1955年底,兩國又將1931年6月蘇阿簽訂的中立和互不侵犯條約延長了10年。穩定的政治關系為蘇阿的經貿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自1954至1975年,蘇聯共為阿富汗提供12.63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并派出超過1500名專家到阿富汗指導工作。此外,從1952年至1972年,光蘇聯給予的軍事援助都超過了4.55億美元,這些軍事援助占到阿富汗援助總數的95%。1973年,通過政變達烏德成為阿富汗共和國總統,蘇聯立即對其表示友好,并承諾向阿富汗提供13億美元的援助,同時表示愿意承擔電力、交通、農業、灌溉等二十幾個大項目的建設任務。但是達烏德卻表現出親西方的傾向,這使得兩國的關系逐漸走向冷淡。1978年4月28日,阿富汗發生政變,達烏德被一舉推翻。政變后,阿富汗成立了民主共和國,人民民主黨成為阿富汗唯一的執政黨。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掌權后 ,黨內斗爭十分激烈。1978年4月之后阿富汗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使蘇聯當局倍感不安。對蘇聯來說 ,只要保證蘇聯在阿的經濟利益,誰掌權并不重要。但政權的變動已經開始威脅到蘇聯在阿富汗的利益。1979年9月14日,從阿富汗傳來消息,當時大權在握的阿明和總統塔拉基之間矛盾加深。1979年11月14日,人民民主黨派高層內部發生內訌,黨內2號人物阿明與塔拉基發生激烈沖突,阿明搶在塔拉基動手之前,先行將其除掉。事發之后 ,蘇聯雖然對此表示不滿,但仍對自己一直扶持的政權表示支持。而這一突發事件使蘇聯感到不安,不穩定的政局會影響其整體穩定。
起初,阿明的政策并沒有受到蘇聯的反對,但其隨后的政策卻讓蘇聯擔憂。阿明上臺以后 ,表現出親美傾向,稱要改善阿美關系,并采取親美反蘇措施,使蘇聯感到了明顯的威脅。為了保住阿富汗這一戰略要地,蘇聯決定直接出兵干預,“蘇聯侵略阿富汗可能是莫斯科選擇的最后王牌,但是,毫無疑問它寧愿玩這張王牌也不愿失掉它在阿富汗長期苦心經營才取得的“地位” 。勃列日涅夫在其講話中也承認蘇聯出兵的目的是:武裝干涉和外部反動勢力的陰謀串通,“給阿富汗造成喪失獨立和變為我國南部邊境的帝國主義軍事據點的現實威脅”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意識形態因素在外交政策上的反應。長期以來,蘇聯的對外安全政策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意識形態原則的基礎上。出兵阿富汗的決定,不僅以我們的最高國家利益,同時也以其他國家的利益為出發點采取的最后一次行動,同時也是履行我們的國際義務為出發點作出的最后一次決定! (P185—186)。蘇聯認定阿富汗自1974年就已經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保衛阿富汗的社會主義成果是蘇聯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維護蘇聯在阿富汗的既得利益是蘇聯出兵的根本原因。
二、軍事上:保持蘇聯在中亞的影響,維護蘇聯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地位,取得冷戰中的優勢地位。中亞地區由于其戰略地位,歷來就是蘇聯和美國爭奪的地區,在蘇聯的戰略計劃中,印度洋地區是其必須要控制的勢力范圍。然而想控制印度洋地區,卻必須控制中亞地區,因為只有控制了中亞地區才能通過這一地區溝通南亞和印度洋,實現蘇聯的既定方針。其次,蘇聯一直想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石油資源豐富的阿拉伯地區,而中亞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條件。二戰以后,美國一心想成為世界霸主,所以中亞和中東就自然成為了美國的必爭之地。通過這一地區,美國不僅能遏制蘇聯,還可以得到豐富的石油資源。因此,二戰一結束,美蘇就展開了對中亞地區的激烈爭奪。
阿富汗在蘇聯的南下戰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蘇聯與阿富汗北部有長達2350多公里的邊界線,這就大大便利了蘇聯對阿富汗的控制。60年代,阿富汗被蘇聯納入他的蘇聯將阿富汗劃入了他的“中東戰區”70年代后,蘇聯對其戰略部署進行了調整,將“中東戰區”與“近東戰區”合并,改稱“南方戰區”,這樣,阿富汗成為“南方戰區”的一部分。這次調整之后,阿富汗對蘇聯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出兵阿富汗首先與美蘇冷戰局勢和中亞的戰略地位有關,蘇聯一直想在中亞分步驟實現其目標。通過控制中亞,蘇聯便可以通過在印度洋尋找暖水港和出海口來切斷歐洲和遠東的聯系。蘇聯從50年代起,就向阿富汗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通過這些漸漸的打入了阿富汗政府內。在阿富汗國內推翻查爾希王朝和達烏德政府的力量中,許多都是親蘇勢力。而1978年建立的塔拉基政權則更加親蘇。整個70年代, 阿富汗全部外援的70%都來自于蘇聯,任何阿富汗政權都企圖依賴蘇聯來解決國家發展中的問題,1978年建立的拉塔吉政權更是對蘇聯依賴不淺,蘇聯通過向阿富汗派遣軍隊、經濟、政治專家,向阿富汗注入大量資金的方式,實質上控制了阿富汗的政治和軍事。
阿富汗對蘇聯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棋子。阿富汗的鄰國(其中重要的國家有中國,伊朗,巴基斯坦以及印度),這些國家不是屬于美國陣營就是與蘇聯不睦。1979年3月,蘇聯在中亞地位唯一可以控制并影響的國家就只有阿富汗,再加上蘇阿之間綿長幾千里的邊界線,控制阿富汗對蘇聯大有益處:首先,蘇聯國內有許多來自于中亞的地區的穆斯林,如果能夠控制阿富汗這個穆斯林國家,就可以保證國內的安定;“其次,其有效的將蘇聯與親美的伊朗、巴基斯坦隔開,這就避免了蘇聯與他們的直接沖突。通過阿富汗向南亞的親美勢力施加壓力,以取得對美爭奪的優勢;第三, 通過發展友好的蘇阿關系,使得其取得第三世界國家的信任。”
三、經濟上:有效控制阿富汗的礦產資源, 確保蘇聯在阿經濟利益最大化。阿富汗各種資源極其豐富,并且具有礦產及能源的巨大潛力。在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前,蘇聯已經派大批科學家對阿富汗進行了長期的考察,并寫出了詳實的報告,這一報告介紹了蘇聯礦藏的具體情況,報告里蘇聯專家指出,阿富汗具有非常豐富的資源,初步統計出的探明礦產資源就有1400多種,其中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鐵、銅、石油天然氣的儲量也非常豐富。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些稀有具有戰略意義的礦產資源,如鈾、稀土和鍶等。除了報告之外還繪制了詳細的礦藏分布圖。其中67種礦產在報告提交時已經進行了開發,那些已經認識的具有工業使用意義的礦藏就有78種,這些礦藏不僅數量多,質量也屬于領先地位,如果對這些資源進行開采,那么將會對世界礦產的價格產生重大的影響。
從上邊的介紹可以看出,1977年或者之前,蘇聯已經對阿富汗的礦藏情況十分清楚,可見蘇聯出兵阿富汗很可能也是為了這一目的,直接控制阿富汗的資源對蘇聯的發展非常重要。第一,阿富汗國內的某些寶貴資源如品位極高的鐵礦、銅礦等,可以彌補蘇聯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短缺問題;第二、阿富汗有許多具有國際戰略意義的礦藏,如鈾、稀土等, 都具有極高的價值;第三,對于那些儲藏豐富但暫時無用的資源,蘇聯也不能掉以輕心,應該防止其落入西方特別是美國之手;最后,“如果蘇聯能夠控制這些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對蘇聯以后與發展中國家發展關系也非常重要。” 因此, 擴大其在阿富汗的經濟利益才是其侵略阿富汗的真正原因。
1979年12月蘇聯終于將自己的軍隊開進了阿富汗,一場持續十年的阿富汗戰爭也隨之拉開了序幕,這場戰爭帶給阿富汗人民的是無盡的戰火和悲痛,國家的主權被侵害,阿富汗人民與蘇聯軍隊進行了長期的斗爭。而對于蘇聯來說,蘇聯也未完成他的既定目標,反而大大的挫傷了他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同時也反應出了蘇聯政治制度的弊病,蘇聯隨后進行的一系列改革也不過是為其即將毀滅的制度奏的最后的挽歌。大量歷史檔案也不斷的印證著蘇聯出兵阿富汗的侵略性,蘇聯為了自己的政治、經濟、軍事目的的作為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譴責。阿富汗戰爭的打響也引起了世界各國人民對蘇聯的重新認識,或許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果吧。
注釋:
[1]美 希林 .塔赫———凱莉著. 蘇聯在阿富汗的收益和代價. 蘇聯在第三世界的得失 〔M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987. 716.
[2]蘇 安.葛羅米柯等主編 ,韓正文等譯 ,蘇聯對外政策史 1945- 1980 下卷 〔M 〕.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9. 682.
[3](俄) 弗. 亞.克留奇科夫. 1941 ——1994 年個人檔案蘇聯克格勃主席弗亞.克留奇科夫獄中自述 [M ].何希泉等譯.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0.
[4]李瓊,1919- 1979 年蘇聯和美國對阿富汗的政策 歷史教學問題 2007年第二期
譚榮邦,蘇聯侵略阿富汗原因新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