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親權是從羅馬法中家父權發展出來的制度,我國的監護制度吸收了羅馬法上的親權制度。我國親權和監護制度分別由不同法律規定的立法體系,既造成法律體系缺乏系統性,還造成兩種制度規范的混同與重復。建立親權制度可以把父母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教養從監護制度中分立出來,從而形成親權與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對未成年人的監護既相互分離,又相互銜接的邏輯體系。
關鍵詞:親權 歷史沿革 監護制度 啟示
一、親權的概念及其特征
作為一種身份上的關系,在現代各國民法和學說中對親權有其特定的內涵。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其構成要素父母及子女的關系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并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父母對子女的哺育、教養和保護是人類的天性也是社會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必要前提。親權是一種身份權,是基于一定身份關系而產生的一種專屬于父母的權利和義務,因而親權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 親權是基本的身份權, 親權是父母基于身份而發生的。其特定性就在于,這種權只能產生在父母與未成年子女之間。所以,親權只對未成年子女有作用, 不適用成年子女。
2.親權雖然是一種支配權但親權具有權利義務雙重性。親權人有權依法對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和財產進行支配。親權既是權利,也是義務,是權利義務的統一。父母針對未成年子女的管教和保護既享有權利,又負有義務。作為權利,親權人有權依法行使,以實現未成年人的利益;作為義務,親權人必須合理履行且不得拋棄或轉讓。
3.親權具有可分離性。親權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權利,而是由多個子權利組成的權利集合,因此父母在行使親權的時候,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適度的調整。
二、親權在羅馬法中的演變
夫妻和子女是構成家庭的基本要素,人類創制家庭的基本結構,目的就是為解決孩子的哺育問題。從親權的概念和特征我們可以看出,親權作為一種調整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的關系的身份權,其歷史沿革及內容的演變必然受制于從古代家庭到現代家庭制度的產生和發展。馬克思指出:“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和消費。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一定的社會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借鑒羅馬法上的親權規定對我國當下親權制度的建構也有現實意義。家父權具有絕對性,其依據是權力關系,而不是權利義務關系,所以它原來不受法律的限制,不負任何責任。羅馬法國家最初不干涉家庭事務,后來家父權從權力關系演變為權利義務關系。
在財產方面,家父享有對家庭財產的壟斷權,一切家庭財產均歸家父所有,并由其全權處置。為了充分利用家子的行為能力和有關才智,家父通常為家子提供一定的特有產,讓其從事商貿活動,而自己則像控股股東一樣地坐享收益。從家父對家子的家父權在人身和財產方面的演進,我們可以看出家父權從絕對的權力內涵到權利義務相統一的趨勢,從而具有了現代親權制度的內容。古羅馬設置監護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家族的財產利益。隨著私有制的發展,家族財產逐漸由家族共有過渡為個人私有,財產所有人可以全權處置自己的財產。監護是對自權人而設的,只有家父本人幼弱或殘疾不堪管理家政時,才需要為其輔佐或代表,開始設立監護制度。這向我們展示,只有家父能力不足時,才產生監護制度,以彌補家父之能力。這種監護在最初時是一種權力,是市民法所賦予和允許的對自由人所行使的權威和權力,只是后來由于情勢的變更,它變成了一種純粹的保護制度,逐漸發展為一種義務性職責。由于親權是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權利義務,所以親權和監護的關系主要體現在親權和未成年人監護之間。在羅馬法上存在未適婚人監護制度,未適婚人監護是在未適婚人的家父死亡或人格減等情況下實行的監護。這反映出此種監護在早期曾發揮著維系羅馬家庭的作用,監護人行使著某種替代家父權的權力。正是由于這種原因,未適婚人的監護人通常是通過尊親屬的遺囑加以指定的,或者由宗親屬或族人履行法定監護職責。監護人的職責僅限于管理被監護人的財產。對被監護人人身的保護和其財產的管理分開的原因,主要有二點: 第一,羅馬的監護制度起源于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不包括照顧、教育被監護人的內容;第二, 更重要的是, 監護人與被監護人之間是有利害沖突的,因為監護人是被監護人的繼承人,監護人為了及早取得被監護人的財產,往往會危及被監護人的生命,所以將被監護人的身體交給他的生母或其他可靠的親友更為妥善。
三、親權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親權是從羅馬法家父權發展出來的制度,我國的監護制度吸收了羅馬法上的親權制度。在大陸法系,僅就未成年子女的保護而言,監護一直被視為親權的補充和延續。對于有親權保護的,沒有必要制定監護,對于沒有親權保護的,監護制度可以作為必要的補充。如果未成年子女有父母且父母能行使親權,則其處于親權的保護之下,反之,如果未成年子女父母死亡或雖存在但不能行使親權,則為其設置監護人。此外,親權和監護還有以下區別: 親權以血緣關系為基礎,而監護并不強求以血緣關系為基礎;親權具有權利義務雙重性,而法律對監護在相當程度上只有義務的規定;立法對親權采放任主義,而監護人執行監護時則受到種種限制;親權人不得因行使親權而索要報酬,監護人對其執行監護事務有報酬請求權;監護人使用或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受到更大的限制等。鑒于親權和監護的以上差別,將親權制度的功能由監護制度來代替既不利于親權制度功能的實現,又使得監護制度的內涵不明,造成了邏輯上的混亂。另外,建立和完善我國的親權制度有利于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從羅馬法上家父對家子的家父權從人身和財產方面的演進,我們可以看出家父權從絕對的權力內涵到權利義務相統一的趨勢,從而具有了現代親權制度的內容。建立親權制度有利于更好的界定父母對子女的人身照顧和財產照顧的權利義務,從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巫昌禎, 夏吟蘭. 民法典婚姻家庭篇之我見[ J].政法論壇,2003.
[2]費孝通. 生育制度[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巴里.尼古拉斯(黃鳳譯). 羅馬法概論[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4.
[5]彼得羅.彭梵得(黃鳳譯) . 羅馬法教科書[M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
[6]黃鳳. 羅馬私法導論[M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