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指一個人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和情緒狀態。興趣可促使學生主動地感知事物,并使注意力持久、觀察敏銳、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記憶牢固、意志堅強、情緒高漲。總之,興趣使學生學習活動變得有生氣、有成效。那么怎樣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一、建立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
教學中,必須重視“愛”在教學中的“潤滑劑”作用。教師滿面春風,面帶微笑進課堂,一開始就帶來寬松和諧的氣氛,這時,學生受到老師的情緒感染,受到老師的尊重和愛護,自然對老師尊敬,學生又會“愛屋及烏”,由喜歡老師而喜歡老師教的學科。有了師生關系的融洽,自然在課堂上就有了師生情感的交流,課堂上也容易出現活潑的氣氛,爭論和笑聲就會伴隨著教學。學生情緒的高漲,學生智力的振奮,學生就會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當然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的建立,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師德。
二、提高教學的藝術性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提高教學的藝術性,必須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創設合理的課堂結構。教學適當新穎,可激發學生的興趣。根據小學生興趣廣,興趣多變的心理特征,追求課堂的新意,可采用以下的辦法:
巧妙導入,激發興趣:我們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就必須有個好的開始,語文課關鍵就在于如何在最初的幾分種內緊扣課文內容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與學的氛圍,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教學《烏鴉喝水》時,有位教師是這樣做的:她把一包小石子和一個裝了半瓶水的細頸瓶放在桌上,然后問:“哪些同學能使瓶里的水滿起來?上來試試好嗎?”課堂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了。同學們看到水一點點的升高,都覺得挺有趣的。這時教師說有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它找呀找呀,找到了一個裝有半瓶水的細頸瓶,猜猜它喝到水了嗎?是怎樣喝到的?同學們個個興趣大增——對小學生來講,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都會有一種好奇感,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們會經常問這問那,追根究底,教師要善于把握這種心理特征,把這種好奇心引到學習中來,善于巧設一些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去探究?,進而獲得知識。
多讀:小學語文課大多文質兼美,極富感染力,教師就應該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溝通作者與學生的情感。教師要善于用“美讀”來渲染課堂教學的情景,使語文的美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課文教師可以讀為主,以讀促思,讀中悟情,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受到情感教育和知識教育。如教學《三亞落日》時,我就特別重視學生的讀,讓學生反復讀,讀出美感來,在讀中去體會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變序講讀:這種教法不是按教材內容結構的先后順序進行講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變序形式教學。其特點是單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利于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中、高年級的教學,運用時,要從課文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實際出發,可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變序講讀,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也可從文章的總結句或篇末總結性詞語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
多用教學輔助設備:投影片、實驗、圖片、音頻及視頻運用,可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感染學生的情緒。當然運用要恰當,要合理,符合語文課的教學要求。
游戲、課本劇表演、辯論等:課堂教學開展游戲活動等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手段,也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無論是傳授知識也好,鞏固知識也罷,均可采用游戲等方法,這樣就會把學生帶入自覺探索與思考中去學習的興趣就會激發起來,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從而獲得知識并起得良好的效果。但此種教學方法的使用要根據課文的類型和結構精心設計,不能生搬硬套,正如葉圣陶所言:“教無定法,但須得法。”
運用競賽和表揚的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小學生一個重要心理特征是好勝心強,所以適當組織競賽,有助于學生產生學好語文的動機。同時,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句稱贊,雖然微不足道,但在學生心中是極有權威的評判。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扶持學生的上進心,這有助于提升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有了疑問,就可產生求知的欲望。可實踐中學生往往沒有疑,使教師很苦惱。這要求老師多鉆研教材,自己首先提出具有新意的、高質量的問題,再慢慢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當然,所提問題并不局限于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還要引導學生經過自己努力,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必須學好但不感興趣的知識上。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起推動和促進作用。所以教學中,只要教師善于運用各種方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教師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的永恒主題,是教師不懈的追求。教師滿腔熱忱地投入,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更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