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語言的角度舉例分析了英語幽默產生的五種主要方法:押韻、同音多義詞、多義詞、構詞法以及語法歧義等。
關鍵詞:英語 幽默技巧
幽默是英語humor的譯音,外諧內莊,它引人發笑。幽默分為情景幽默和言語幽默。情景幽默指語言本身不含幽默因素( 語言因素的變格或技巧化使用), 但是當它被置于一定的語言氛圍之中, 即刻便產生獨特的幽默魅力。非情景幽默不存在或很少存在對情景的依賴,而是通過對語言要素的變異使用衍生出幽默效果因此也稱為言語幽默。許多學者從語言要素、修辭、邏輯以及語用等角度對言語幽默進行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從語言的角度研究英語幽默產生的技巧。
1、借助押韻產生幽默
英語和漢語一樣,都有借助押韻來產生幽默的特點。押韻不但可以使語言朗朗上口,還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如這則題為“A TomKat Clerihew”的英語幽默:
Katie Holmes and Tom Cruise
Are all over the news
Katie swears their love is true
As did Mesdames Cruise One and Two
這則幽默調侃美國影星湯姆·克魯斯和凱特·赫爾姆斯之間的婚姻。因它朗朗上口而成為了歐美人茶余飯后廣為傳誦的玩笑。此幽默的主要運用了押韻的手法。一、二行押[z]音,三、四行押[u:]音。使整篇幽默讀起來流暢、連貫。
上世紀初期西方人歧視中國人,說我們是東亞病夫。有個中國人很機智地回應了一句:
Donkey,monkey and Yankee.
2、借助同音多義詞產生幽默
在日常生活中,同音多義詞常常會由于會話雙方對同一發音的單詞意思產生異議或故意理解為另一個單詞而產生幽默。
例1. A: I played badminton with my wife yesterday.
B: Which won?
A: (Angrily )I only have one wife.
很顯然A把won 理解為 one 了,因此才會非常生氣。
例2. Professor: Order! Gentlemen.
Students: Beer, sir.
在這個對話中教授的意思是學生守紀律而學生故意利用order 一詞的另一意思點菜來回答教授。
3、借助一詞多義產生幽默
如:A. Waiter, this soup is spoiled. B. Who told you? A. A little swallow.
“swallow”這個單詞有“燕子”和“吞咽”兩種含義。這兩種含義恰好都可以回答服務生的問題,讓人聽起來覺得幽默好笑。
4、借助英語特殊的構詞法產生幽默
如:A: Which word is the longest word in the world? B: Smiles.
A: Why? B: There is a mile between its first letter and the last letter.
類似的例子還有: A: What table doesn’t have legs? B. Timetable.
5、借助語法產生歧義而產生幽默
如: Customer: Can I try the trousers in the window?
Salesgirl: Of course sir, but we do have a trying room.
此對話中的介詞詞組 in the window,顧客的意思是用來做trousers 的定語即我能試一下櫥窗里的那條褲子嗎,而營業員卻理解為我能在櫥窗里試試那條褲子嗎? 營業員把 這個介詞詞組理解為狀語了。類似的例子還有:
1.Woman: “Little girl, I am looking for a small brown dog with one eye. ”
Girl: “ If he is very small you’d better use two eyes. ”
2.A. You can cut the onion under the water if it makes you tears.
B. But if I cut it under the water, how can I breathe?
由于中英文在許多方面存在著極大地差異,因此也給中國人理解和翻譯英語幽默造成極大地障礙。從語言的角度了解英語幽默產生的技巧對英語初學者欣賞理解英語幽默有極大的幫助。莎士比亞曾說:“幽默和風趣是人類智慧的體現”。愿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智慧,多一些“優美的,健康的品質。”
參考文獻:
[1]張艷, 小荷, 中英文幽默不可譯性的原因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5)
[2]黃清貴,林敦川. 幽默交際失敗原因的語用分析[J].外國語言文學, 2007 (3).
[3]韓駿偉. 情景喜劇的審美特征[J].電視研究,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