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雎》以《詩經》首篇的顯要位置,歷來受人關注。詩中所體現的意象和明快的音韻,使人陶醉其中,難以自拔。其英文譯本也不斷涌現,各有特點。本文將對比分析王方路先生的英譯本和汪榕培先生及任秀樺先生合譯的英譯本,揭示兩個譯本在翻譯中體現《關雎》詩歌之美的巧思高見。
關鍵字:意象 音韻 貼切 巧妙
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也是最能觸動心弦,抒情達意的文學體裁之一。也可謂之是一杯需要細細品評的好茶,飲過之后仍然口齒留香。而《關雎》也是完美體現了詩歌特點的詩作之一。《關雎》作為《詩經.國風》的開卷之作,其詩本身具有鮮明的特點:其用詞精煉,節奏明快,意境深遠,韻律和諧。深受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喜愛。將其譯成英文,弘揚中國古典文化的任務也顯得尤為重要。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翻譯并非易事。特別是在翻譯古詩的時候,先是要對原文有深刻的闡釋和理解,才能在譯詩的時候找到貼切的譯文。理解不同自然譯文便會有所不同。這也正是同一詩作有不同英文譯本的原因。譯《關雎》首先要對原詩作出研究,然后才能下筆翻譯,在翻譯古詩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難譯的詞,句。這時候譯者將會不斷地找尋切合詩文原義又合乎韻律的譯文。但這并不是容易的事。常常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眾里尋他,百轉千回,輾轉反側,備受煎熬。有時候能夠得到稱心如意的譯文,也有時候歷盡艱辛卻也只能找到個翻譯勉強代替,等找到合適的譯文之后再進行修改。譯詩雖然艱難,但是譯詩的樂趣也就在找尋之中。下面本文將對比王方路先生和汪榕培先生的兩個英譯本,分析他們在譯詩當中的巧思。
關雎
原詩王先生譯詩 汪先生及任先生譯詩
關關雎鳩, Guan guan happy singing are two birds,The waterfowl would coo
在河之洲。 They’re dwelling on islet by the river.Upon an islet in the brooks.
窈窕淑女, Innocent slender is a pretty young girl,A lad would like to woo
君子好逑。 A refined young man is most fit for her.A lass with pretty looks.
參差荇菜, Water caltrops grow everywhere, There grows the water grass
左右流之。 The girl is picking them with cheer. The folk are fond to pick;
窈窕淑女, Innocent slender is a pretty young girl ,There lives the pretty lass
寤寐求之。 All day long the man is after her. For whom the lad is sick.
求之不得, The pretty young girl has not agreed,Ignored by the pretty lass,
寤寐思服。 All day long the man is missing her.The lad would truly yearn.
悠哉悠哉, Sentimental is he, bitter day after day,The day is hard to pass,
輾轉反側。 Tossing upside down he is no sleeper.All night he'll toss and turn.
參差荇菜, Water caltrops grow everywhere, There grows the water grass
左右采之。 The girl has got them as a hard worker.The folk are fond to choose;
窈窕淑女, Innocent slender is a pretty young girl ,There lives the pretty lass
琴瑟友之。 Playing harps the man shows love to her.Whom the lad pursues.
參差荇菜, Water caltrops grow everywhere, There grows the water grass
左右芼之。 The girl’s owned them as a hard worker.The folk are fond to gain;
窈窕淑女, Innocent slender is a pretty young girl ,There lives the pretty lass
鐘鼓樂之。 Beating drum the man tries to please her. The lad would entertain.
下面我們逐句分析下兩個譯本。
從王先生譯本中的第一小節中,我們不難發現王先生將詩經的每一行都譯成一個句子。這種處理的方法是有其原因的。漢語是注重“意合”的語言,其內容和中心思想是通過字面意義所表達出的內涵意境來實現的。而《關雎》中的每一行都能傳遞給讀者一個完整的畫面,行與行之間的畫面又是層層遞進的。以第一二行為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區區八個字,就能夠營造出一幅和諧的畫面。“關關”即為鳥的叫聲,是擬聲詞。人們常以此鳥作為愛情的象征。聽到了“關關”的鳥叫聲,尋聲望去,在河中的小綠洲上,有一雌一雄兩鳥對鳴。由動而轉為靜。同時兩句詩也為之后君子對淑女的追求打下了伏筆。王先生的前兩句譯文正是基于以上的理解與斟酌。其譯文將畫面推進的過程完美的展現了出來。可謂是用心良苦。這一節的后兩句,王先生用樸素的語言譯出了本詩的主題。男子對女子的追求。但是第四句中的“fit”似乎并沒有將男子對女子追求的殷切之感表達出來。不如換成:The girl is lovely and slenderly tall, whom the gentleman would adore.
再看汪先生與任先生的譯文。兩位先生在還原詩歌韻律之美方面,下了一番苦功。譯文ABAB韻式整齊劃一,讀起來節奏鮮明,朗朗上口。Coo 與woo 壓了尾韻。這兩個詞用的可謂是精妙。從意義的表示和韻律節奏的表現力都不差分毫。可見兩位先生翻譯功底的深厚。
在第二節中,王先生的翻譯匠心獨運,比以往的其他英譯本有突破。王先生的譯文“Water caltrops grow everywhere. The girl is picking them with cheer.”只此兩句已經將少女采金蓮花時,歡快,有活力又極具女性魅力的情景描繪出來。若有女子如此,必然“寤寐求之”。王先生譯筆生花,譯文情景連貫,生動,仿佛景象躍然眼前。
汪先生和任先生的譯本,對“流”字的譯法符合古詩原義。《毛傳》:“流,求也。”而《詩經》又重疊唱。因此流之,采之,芼之,應為同義。所以譯文用了pick,也正是基于以上闡述。此外,寤寐求之,用了一個“sick”來表示,表明了男子飽受相思之苦的意義,甚為貼切。
在第三節中兩個版本都將男子求愛遭拒之后,朝思暮想,寢食難安的情景表述無疑。在第四節中汪,任兩位先生并沒有將“琴瑟友之”的意思表現出來。只是以pursue一詞帶過。筆者認為應當將其譯出以突顯男子竭盡所能,打動心中所愛的心意。正如王先生所譯“Playing harps the man shows love to her.”
在第五節中,“左右芼之”的“芼”字為“擇”解。正如上文所說,流之,采之,芼之,應為同義。此詩以拔取荇菜興比君子選擇配偶。任,汪兩位先生,先后用了pick, choose, gain,三詞來譯。既避免了重復又切合了原詩的意義。體現了作者的巧思。
詩歌用詞簡練,卻韻味無窮。展現原詩文采的好譯文,也是同樣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在有幸拜讀了王方路先生,汪榕培先生及任秀樺先生的英譯本之后,足以得見幾位學者翻譯經驗豐富,功底深厚。品讀其譯文,不由感嘆他們對原文研究的深入,用詞精妙。雖然《關雎》英譯本眾多,但是幾位先生卻能夠不人云亦云,推陳出新。已然難得。兩個版本又各有特點。總體上來講,王方路先生每行都翻譯成一句小句。并且王先生的譯詩牢牢地把握住了《關雎》這首詩的風格。關雎是里巷歌謠之作,屬于民歌體。王方路先生用樸素的語言完整的再現了原詩的意境。汪榕培先生和任秀樺先生合譯的版本,在詩歌的韻律節奏方面頗費心思,譯文朗朗上口。兩個版本都不失為譯文佳作。在研習譯文之后,仍然口有余香。
參考文獻:
[1] 王方路.詩經.國風—白話英語雙譯探索[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2] 汪榕培,任秀樺譯.詩經(中英文版)[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3] 楊和鳴.詩經 疑難詞語辨析[M].崇文書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