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提問,是誘發學生思維的最簡捷手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講到底”的現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問到底”。結果,教師的不斷發問,使學生忙于作答,缺少思維與想象的空間,只是一味地跟著老師被動地往前“跑”,課堂提問失去應有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提問
有效提問,是誘發學生思維的最簡捷手段。“自提問題”,是指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積極動腦思考,去感覺新知識學習過程中自己有哪些領悟、疑問、創新,愿意把它表達出來的一種積極的欲望。“自提問題”就是面臨一個新知識,不僅僅去理解、接受,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多問幾個為什么,學會思考。有了這個意識和能力,對于知識必然是學得懂、學得透、掌握得扎實。在此基礎上才會有所發明和創造,這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因為當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在知識總量急劇增加的時代不再需要容器式的人才;因為當前科學技術從發明到應用的時間越來越短,科技進步推動經濟迅速發展,當前的社會,呼喚著善于思考,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就擺到了教師的面前。
一、創設氛圍,讓學生有疑敢問
新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述、評價和質疑。探究學習是以問題為載體,創設某種情景或途徑,引導學生自主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學習方式。疑是創新思維的火花,問是追求的動力,質疑是探求知識的開始。
小學生年齡小,很容易被情緒左右。當他們在愉快的氛圍 中時,思維特別活躍,積極思考,愿意表達,主動參與。反之則處于被動地位,消極地坐聽。這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積極提問的情緒,創設愉快學習的氛圍。當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要給予鼓勵,則下次他們就會更積極地提問。當學生提問不正確時,得到糾正和指導,而不是斥責,則下次他們還會去試著提問題,積極思考。當學生有了問題后,不敢舉手,臉上現出猶豫之情時,教師和顏悅色的鼓勵,會促使學生邁開大膽發言的第一步。當你的班級里消滅了陪坐生,消滅了提問發言的死角時,你的班級就形成了課堂上的最佳學習狀態。為了鞏固這種狀態,我把學生分為幾組,優差生搭配,以好帶差,由優生擔任組長,組與組之間展開競賽,問題提得好的就可以得到獎勵,充分調動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我運用成功獎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每周評出最佳質疑能手,上榜掛大紅花,為了爭取這一榮譽,學生們積極預習,熟讀,讀透課文。為了能提出疑問,他們用發現的眼光來讀書。這樣就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探索轉變,同時也得到了思考、質疑后的新發現,學習充滿了樂趣。
二、教方法,讓學生有疑會問
讓學生學會提問題的本質在于引導學生質疑和提問,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師生互動”的原則,積極引導學生質疑、探究,讓學生養成積極主動提問,互相答問的習慣,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好地將創新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和能力。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而要學生會提問,那不是你讓他提問,給予和諧的氛圍就能做到的。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們做教師的下一番工夫。當學生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后,教師要因勢利導,根據自己平時對學生的了解,根據他們學習上的認知特點和思維方式,摸清他們的思維脈搏,給予有的放矢的指導。
1.在文章題目及文字整體結構上提出問題
新的教科版教材不再有課前的預習提示。但我覺得對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剛剛進入段篇的教學,預習時還是有章可循的。于是我設計了指導學生預習的提綱。其中針對文章題目及整體結構我要求學生想一想“①文章確定了一個什么樣的題目,你有什么疑問。②全文寫誰(什么)干什么(怎么樣)的事,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在文章結構上你有什么疑問。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就可以循著這個提綱指引的方向去思考,找出疑問就不難了。
2.針對詞句標點進行提問
在初讀課文階段,學生由于受知識面狹窄的限制,常常遇到很多不理解的詞語句子和標點。我讓學生找出那些通過查字典仍然解決不了的東西,拿到課堂上來提問。我指導學生先找出詞的本來字意義,再思考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詞語,這個詞語有怎樣的感情色彩。在指導學生針對語句質疑時,我教給學生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哪一段、哪一句是重點段、重點句,為什么。通過這樣的指導,我發現學生會讀文章,會思考問題了。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閱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數學生能夠提出有訓練價值的問題了。
三、再提高,讓學生有疑善問
“敢問”不難,“會問”努力也能做到,而要“善問”卻不太容易。這與學生理解教材的深淺、知識的多少、思路的廣狹、觀察的細粗以及生活實踐的差異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那些提不出有質量的問題的學生,要特別耐心地啟發誘導,讓他們在質疑答疑的過程中,得到提高。而對于提問已有一定水平的學生,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思路,發現他們思維的盲點,逐步培養他們在思考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本質東西、抓住事物內在聯系和具有規律性的東西。這時學生的問題已轉向不理解的句子。文章的層次、語詞的修飾等方面,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這時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去探索,憑借一個個問題,去培養小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對一個個問題的解決,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絕不能只滿足于得到“結果”,而要把工夫下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提高思維質量,同時獲得鮮活的語文知識。
長期如此,學生提問意識增強,質疑問難的質量越來越高。學生探索精神也越來越強,課堂上形成了主動、活躍、熱烈的學習氛圍和局面。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希望的那樣:學生“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不坐聽老師之講說”了。這不正是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所希望看到的場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