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劇作家的創作一樣,戲劇翻譯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舞臺表演。本文運用目的論這一翻譯理論探索以舞臺表演為目的的戲劇翻譯原則。以英若誠和霍華的《茶館》英譯為例,結合目的論和戲劇表演對戲劇語言的要求,本文提出戲劇翻譯的三項原則:戲劇翻譯口語化,動作化,和性格化。
關鍵詞:目的論 戲劇翻譯 《茶館》
1、引言
本文把目的論和戲劇翻譯的基本理念與譯本的對比相結合。文章首先概述了目的論的理論依據,討論了戲劇語言的特點。然后從戲劇語言特點的層面探討戲劇翻譯的具體實現方式,并以《茶館》的兩個英譯本為藍本,探討戲劇翻譯者如何借鑒劇作者創作劇本的語言特色突出譯本語言的戲劇化特色,以最大程度的實現劇本的戲劇潛能。
2、理論依據
本文研究的理論依據是目的論,也即功能學派的翻譯理論。這一理論流派認為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它推翻了原文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把譯文從對原文絕對忠實的束縛中解救出來。總之,按照目的論的理論,這給譯者在處理戲劇翻譯時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間。
3、目的論指導下的戲劇翻譯
3.1戲劇的特點
戲劇具有雙重性即作為文學文本的可讀性和作為表演藝術應具有的可表演性。“有些批評家認為戲劇文本(即劇本)只是半成品,有待導演和演員完成創作的另一半(王虹,2006:16)。”“戲劇的價值在于上演,用黑格爾的話說:‘提供內在的戲劇價值的主要是一種便于上演的動作情節’(余秋雨,2007:187)。”這類觀點之所以將譯本的表演性放在首要位置,與創作和翻譯劇本的目的是密不可分的。無論是舞臺戲劇的創作還是翻譯,其主要目的都是獲得舞臺表演的成功。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戲劇語言具有自己的特點,例如口語化,動作化,性格化等。根據戲劇語言的特點,筆者試著提出戲劇翻譯的口語化、動作化、性格化。
3.2戲劇語言特征和戲劇翻譯的三原則
3.2.1口語化
口語化是戲劇語言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口語化的語言在戲劇創作中大量被使用,它能拉近演員與觀眾的距離。譯本語言同樣需遵循這一規則,從而使譯本在譯入語文化中也能被大眾理解和喜愛。
《茶館》的語言是老舍從活的口語中提煉出來的,生動形象,表達力強。這就需要譯者選取口語化的詞匯與句型來體現這一特征。
例1.原文:秦仲義: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鄉下的地,城里的房子也都賣了(老舍,2000:15)。
英若誠譯:QiZhongyi: Oh, yes, I can. Not only the houses, but also the shops in the city and the land in the countryside. I’m going to sell them all(1999:36).
霍華譯:QiZhongyi: Not only am I going to repossess my buildings , I’m going to sell off my farmland and my establishments in the city as well(2001:45).
首先,在選詞上,《牛津高階英漢詞典第六版》將“establishment” 一詞界定為正式詞匯,而shop 相比來說口語化一些。英若誠選詞更能突出體現口語化的特色也更接近源于劇本的風格。其次,在句式的選擇上,兩位譯者也有所區別,霍華將此句譯成里一個復雜句,但英若誠將此復雜句分為兩個簡單句。在翻譯人物對白時,簡潔明快的簡單句更能體現語言的口語化特征。在此例中,英若誠的譯文更接近原語特征。
3.2.2動作化
戲劇語言的動作性是戲劇的又一典型特征。那么,什么是語言的動作性呢?“能夠集中概括地說明人物內心復雜細致的思想活動的臺詞,才叫做有行動性;能夠叫人聽了一句臺詞,就懂得了很多存在于他心里而并未說出來的話,這才叫語言有行動性(陽翰笙,2005:233)。”
因此,譯者在翻譯劇本時應選用動作化的語言,是原劇本的動作文本在譯本中得以體現,使人物的內心活動能夠通過語言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茶館》中語言有豐富的動作性。
例2.原文:康六:劉大爺,把女兒給太監做老婆,我怎么對得起人呢(老舍,2000:11)?
英若誠譯:KangLiu: But Master Liu, please, how could I ever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the wife of eunuch(1999:21)?
霍華譯:Sixth-born Kang: How could I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a eunuch’wife(2001:9)
康六是個窮苦的農民,他為了活下去,托人販子劉麻子賣女兒,但得知劉麻子要把女兒賣給太監做老婆,痛苦萬分,整句臺詞飽含哀憐乞求的語氣與神情。英若誠大膽增加了“please”一詞,加強并集中凸現了康六絕望、無奈、哀求的神態及語氣,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悲劇色彩。譯文恰當的再現了原文所傳達的言外之意以及話語背后的動作性,從而使英譯作受到廣泛歡迎。
3.2.3性格化
戲劇語言除了口語化,動作化之外,另一個重要特征便是性格化。如何在有限的時空條件下,有效地傳達鮮明生動的人物個性,塑造典型的戲劇形象,是戲劇及其翻譯成功與否的關鍵。
老舍是語言大師,他對戲劇人物語言的要求是“話到人到”,即要求作者始終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和生活上,以期開口就響,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茶館》中幾十個人物,絕大多數人物性格鮮明,其原因就在于這些人物的語言富于個性。
例3.原文:老林:還有個娘兒們(老舍,2000:36)!
英若誠譯:Lao Lin: Us and a woman (1999:117)!
霍華譯:Old Lin: Our bride(2001:119)!
在漢語中,娘兒們是一種對婦女帶有貶義的稱謂,但這種極其不禮貌的稱呼從老林口中說出非常符合他的身份。老林是個逃兵,未受過良好的教育。“bride”意為新娘,是個禮貌用語,這未能體現出老林這樣意為社會地位低下,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物形象。與霍譯相比,英譯在選詞上更能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個性躍然紙上。
5、結束語
舞臺戲劇翻譯的首要目的是實現劇本的表演性功能。對戲劇理論的研究學習發現,為了保證能夠成功將劇本搬上舞臺,劇作者經常使用口語化,動作化,性格化的語言進行創作。這為戲劇翻譯者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有效地手段。譯者在翻譯時如能將上述因素考慮在內,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劇本的可表演性,從而更好地為上演劇本這一目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霍華.(John Howard-Gibbon)譯茶館[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2]老舍著.《茶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3]馬會娟.論英若誠譯《茶館》的動態表演性原則.[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7,(5):46-50.
[4]英若誠譯《茶館》[Z].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36.
[5]余秋雨著《舞臺哲理》.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頁.
[6]陽翰笙編《焦菊隱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
[7]王虹著《戲劇文體分析:話語分析的方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頁.
作者簡介:
楊倩 (1987-),女,漢族,陜西寶雞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10級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