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自康熙平定三藩之后,伴隨著政治的安定,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在此環境下,中國人口經過一段時期的緩慢回升,便進入急劇膨脹時期。人口的急劇膨脹,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沉重的包袱。因此探索清代人口思想,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清代前期 人口思想 洪亮吉 汪氏鐸
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的一個熱門話題。清朝前期人口的迅猛增長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從下列數據中可以看出:
清圣主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2000萬人
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3000萬人
清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10000萬人
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年)35000萬人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年)44000萬人
近200年間人口就猛增了22倍,這主要得益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休養生息政策如招民墾荒、實行更名田, 減免賦稅等。特別是攤丁入畝實行后,至此沿用上千年的封建人頭稅完全被取消了。人口的增減既不再與賦稅的征收發生關系,許多隱瞞的人口浮現出來。同時清政府十分注重優良稻麥品種的培育和高產作物的引進推廣,這些新型作物為人口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物質基礎。一系列的因素導致了清朝前期人口爆炸,打破了人口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之間的平衡,最終爆發了人口惡性膨脹的危機。如人地關系的緊張化,糧食產量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階級矛盾逐漸加深,與少數民族發生沖突,引發了全國性移民比如闖關東現象的產生。在這種人口危機的影響下,引起了清朝學者的關注,洪亮吉和汪氏鐸提出了他們的見解。
洪亮吉(1746-1807),字雅存,號北江,江蘇陽湖人。他生活在清朝乾嘉時期,敏銳的觀察到人口激增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吨纹狡贰渡嬈废到y而完整的闡述了人口學思想,并提出了許多不同于前人的卓越見解, 引起后來人口學家們的重視。洪亮吉的人口思想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論述。
一、人口增長與生活資料的關系
洪亮吉認為:“治平至百余年,可謂久矣。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視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視百年、百數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雹俸榱良P于人口增長速度的提法借鑒和發展了徐光啟關于人口每30年增加一倍的觀點。三十年為人口生產的一個周期, 人口是在以較快速度增長。而生產資料的增長:“高、曾之時~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雹谌丝谠趲资甑桨倌昀锟梢栽黾邮痘蚨叮课萃恋貐s僅僅增加三倍五倍,可以看出人口增長的速度明顯快于生產資料的增長。洪亮吉能夠看出人口增長同生產資料的增長之間的關系,是對傳統思想的一種突破。與18世紀初英國著名學者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中關于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生活資料按算術級數增長的觀點類似,洪亮吉這一觀點比馬爾薩斯整整早了五年。
二、社會人口構成
他說:一所之僧徒道士大者數百人, 次數十人, 最少亦一、二人, 寺廟至千, 是僧徒道士常十萬人也”“東南之患, 在土狹而人眾, 民之無業者已多……俗安得不貧而民安得不困”③由于人口的急劇增長,土地等生產資料并未相應的增加,出現了許多游民。而寺廟僧徒人數眾多,占有大量土地,影響了社會財富的增加。因此洪亮吉把僧人看做是多余的人口。另外“四民之中,各有生計。農、工,自食其力者也。商賈,各以其贏以易食者也。士,亦挾其傭書授徒以易食者也”④將士、農、工、商看作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洪亮吉把人口分成了勤力有業者和游手好閑者,可以說是我國人口學的貢獻。
三、解決人口問題的辦法—天地調劑法和君相調劑法
治平篇提出:“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調劑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雹莺榱良岢鏊导惨呤钦{節人口方式之一,但這種方式的作用并不大。畢竟人們遭遇水旱災害的機率很小。天地調劑法同馬爾薩斯的“積極的抑制”有一定的相似,馬爾薩斯提出大城市的擁擠,各種各樣的過度行為,連串整套的普通疾病和傳染病,戰爭,瘟疫和饑荒,或多或少都會縮短人的壽命。他們都寄托于客觀條件的制約。
另外一種方法是君相調劑法:“曰:使野無閑田,民無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種民以居之,賦稅之繁重者……則開倉廩,悉府庫以賑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調劑之法也。”⑥君相調劑法是采取一種人為措施。洪亮吉認為政府要通過開墾荒地,擴大耕種面積,使每個人都發揮作用;把稠密地區的人口遷往邊疆地帶;對賦稅繁重的百姓減輕負擔,在遭受自然災害時,政府要開倉放糧救濟百姓;限制地主階級的奢侈浪費,提倡節儉,并抑制土地兼并之風,減少流民等。
而比洪亮吉稍晚的汪士鐸也是清朝著名的人口學家,同樣認識到了人口過多產生的危機,提出了一系列解決人口問題的方法。汪士鐸( 1804——1889) , 江寧人, 原名鏊, 寧振庵, 號悔翁, 道光末中舉人, 未入仕,他博通經史,代表作為《乙丙日記》,深切關注并系統論述了中國的人口現狀、產生原因、人口過剩的嚴重性等問題, 并進而提出了一系列控制人口增長的具體措施。
四、人口問題的現狀
第一,汪氏鐸指出:“山頂已殖黍櫻, 江中已有洲田, 川中已辟老林, 苗洞已開深著, 猶不足養, 天地之力窮矣。”⑦可以看出人口逐漸增多,而土地面積并沒有隨之增加,導致了廣大的人民陷入貧困的境地。而關于人口增長的觀點,汪士鐸說“ 天下人丁, 三十年加一倍。”⑧他完全接受了明末思想家徐光啟關于“生人之率, 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 則不得減”的看法。
第二, 人口過多容易導致國家動亂。“患起人多, 故彌望皆村莊, 彌望皆窮人,急之則生變任之則掣肘, 故野不能清,~故天下之禍庶哉”⑨汪士鐸認為, 農民起義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農民生活貧困,而農民貧困的原因則是人口過多,貧困與人口過多的互動關系造成惡性循環。
五、解決人口問題的辦法
第一、汪氏鐸從節制生育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控制人口的具體措施:
① 強制實行晚婚晚育。主張從國家法律的高度嚴禁早婚早育,規定“女子二十五而嫁, 男子三十而娶”嚴禁“男子二十五歲內, 女子二十內嫁娶”⑩雖然他提出晚婚晚育的觀點,但畢竟處于封建時代,早婚早育已深入人心,對當時的人們未產生多大的影響。
② 對育齡婦女廣施不生育之藥。汪士鐸提出“要廣施不生育之方藥”“施斷胎冷藥”以控制生育率。提倡婦女使用避孕藥,減少人口出生,這一理念在當時來說非常新穎。
③ 運用經濟杠桿重罰無節制生育者。規定每一對夫婦“可留一子,多不過二子”,對于超指標生育的家庭要加倍征收賦稅?!凹矣袃膳撸镀滟x,有三子者,亦倍其賦”,類似今天的計劃生育。
④ 嚴禁“男子有子而續弦,婦人有子而再嫁”,在一般情況下, 不允許已結過婚的孤男寡女再婚, 除非是雙方都沒有子女的,若違反規則,則斬立決。
⑤ 政府大量修建寺廟,提供一切方便鼓勵人民出家,并以法令形式強制每一家必須選擇一子或一女出家。主張“廣僧道寺觀,廣女尼寺”“立童貞女院,廣清節堂”“民之清修為僧尼者賞”。
第二、汪氏鐸提出引導社會風尚向重商、重文傾斜,倡導人民追求物質和精神享受,減少兒女柔情,減少生育。“他邑人皆經商在外,故生子少,婦人獨居故也,又或攜眷徙,故人不多而富。”(15)他主張增加商業人口,便可減少人類總人口。另外他提出重視文學的目的并不是在于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而是“廣文學使人弱”,純粹是為了使人民降低生育興趣,減少人口出生。
第三、大量誅殺違法亂紀之人。他提出降低承擔法律責任的年齡,恢復族誅、連坐之法;他極力對農民運動殘酷鎮壓,對參加者和響應的村鎮皆斬盡殺絕;另外對那些形體不端正,相貌不清秀,眉目不佳者,皆溺之,降低生育率;借助瘟疫削減人口,多疫為瑞。
從洪亮吉和汪氏鐸可以看出清朝前期人口思想出現了一定的轉變,控制人口的思想逐漸的被提出,這與自古以來的“求庶論”完全相反。洪亮吉和汪氏鐸其思想主線就是控制人口,認識到了人口膨脹過快對社會產生了一定的壓力,應該進行人口控制,并提出一系列的應對措施。這些思想對今天我們控制人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具有深遠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注釋:
①②、 洪亮吉.《意言-治平篇》//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年430頁
③④洪亮吉.《卷施閣詩文集-寺廟論》//胡一雅.洪亮吉人口學說述評[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1998(03).100頁
⑤⑥ 洪亮吉.《意言-治平篇》//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年430頁
⑦⑧⑨⑩鄧之城輯錄: 汪悔翁( 士鐸) 乙丙日記 , 沈云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 126) ,.[M]臺北 文海出版社,148頁149頁152頁154頁38頁91頁38頁151頁155頁156頁
參考文獻:
[1]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年
[2]張敏如.中國人口思想簡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
[3]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作者簡介:
趙鑫(1988— ),女,漢族,山東菏澤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