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存在一種偏重于應試的教學理念,即偏重認知的傳統教育觀,使得本該生動活潑、情意盎然的語文教學索然無味。在語文課堂教學里,就應該創設和諧的美的環境,讓學生在和諧的、寬松的、美妙的課堂里遨游,欣賞學習語文的美,達到一種情感的愉悅。以真情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交融,以文本實現學生與作者的心靈溝通,以探討促使學生與學生的心靈交流,從而進行情感教育。
【關鍵詞】情感教育;心靈;交融;溝通;交流
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存在一種偏重于應試的教學理念,即偏重認知的傳統教育觀,使得本該生動活潑、情意盎然的語文教學索然無味。如果能將語言能力的培養融入到一種輕松、愉悅的情感氛圍中,融入到對美的欣賞體悟中,將使枯燥乏味的“沙漠”變為美輪美奐的“綠洲”,語文教學將成為學生茁壯成長的一片沃土。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就是要實現培養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些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我們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凈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應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使學生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讓學生讀書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樂之”。教育是發展變化的,觀念在不斷更新,新課程改革方興未艾。語文教學課程改革的前沿就應該關注和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教育。如何對學生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以真情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交融,進行情感教育
馬斯洛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因此只有在師生間建立了平等、互尊、合作的關系后,學生才會因此產生自尊、自重的心理需要。當學生的這種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在和諧的學習環境里,感到自身的價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認,才會輕松地、愉快地努力學習。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說過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位老師而對其所教課程產生濃厚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學習興趣在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這種健康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如果一位教師整日不茍言笑,學生不敢親近,自然會降低對他所教授課的興趣,隨之學習成績下降;若是這位教師和藹可親,真心的關心、體貼學生,學生會從情感上喜歡他,對他的課自然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成績也會不斷提高。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曾經中途接手一個初二的班級,開學的第一個星期,我發現班級中有一位學生整天萎靡不振,課堂上老打瞌睡。課后通過詢問其他老師,了解到該生是初一時就有名的后進生,平時沉迷于電腦游戲,學習態度和成績極差。我由此意識到:要教育好這位學生,單一的批評訓斥是無濟于事的,得深入解決這位學生的思想問題,要用老師的真情去感化他萎靡麻木的心靈。我時常利用課間、午休時間和他談心,和他聊網絡游戲,聊課外生活等等。通過一段時間的交流,該生慢慢對我敞開了心扉,向我吐露了他的心聲。他告訴我,他其實也想好好學習,可是以前的老師總是打罵他,于是他就故意和老師作對,破罐子破摔,才造成現在這個樣子。他覺得我和以前的老師不一樣,對他很好,關心他。所以他決定要好好學習,爭取把成績提高起來,不辜負我對他的關心。他向我承諾:每天晚上不再玩網絡游戲,認真做好作業后就睡覺。在課堂上該生的面貌煥然一新,專心地聽我的講課,每當他要打瞌睡時,我就提醒一下他,他就會按照我教他的方法在鼻子下抹一點風油精,重新抖擻精神認真聽課。作業也能按時完成,質量也逐步提高。在期末考試中,語文從沒考及格過的他這次居然考了81分。批完卷的當天晚上,他早早的在QQ上等著我告訴他的語文成績。當我告訴了他的成績后,他給我發了一連串的“笑臉”。從這一連串的笑臉中,我領會到了他的激動喜悅之情,這可是他渴盼已久的喜悅。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情感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啊!
二、以文本實現學生與作者的心靈溝通,實施情感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情文并茂,從方方面面反映了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去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即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情動(下轉第17頁)
(上接第20頁)
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魯迅筆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濃濃舐犢之情;范仲淹在“岳陽樓”中抒寫的憂國憂民之情;普通“棗核”中飽含著海外華人對祖國的滿腔深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腔報國之情;“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一縷悠悠思鄉之情;還有“甜甜的泥土”中蘊含的離異母親對孩子的濃濃親情;再加“李煜獨上西樓”的一股難言的委曲愁苦之情……如何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去做主動的感悟者,敞開心扉,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最終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三、以探討促使學生與學生的心靈交流,促成情感教育
由于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對話是跨越時空的,對話的另一方在事實上是缺席的,因此這種溝通是依賴于想象的,因而對話有時顯得比較單調和抽象,而基于文本的解讀而進行的學生之間的交流則是面對面的、現實的交流,因而這種心靈的交流更真實、更生動、更直接,更具互動性,正好可以彌補學生與作者的心靈溝通的不足。
不同的學習者因性格、愛好、情感、閱歷、知識儲備的不同,學習中勢必產生效果的不均衡性,這就需要建立一種由異質成員所組成的以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的小組,實現資源共享,共同進步,達到情感的共鳴。
在學習過程中,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多個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探討在學習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個體之間在合作探討中尋求心靈的契合點。一種以自主學習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深入人心并廣為實施。語文學習是一種汲取知識、深蓄內涵從而陶冶情操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適合的教材內容,引導和調控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心靈的交流。因為對于同一文本的體驗而言,個體之間勢必存在差異,甚至比較巨大;當幾個學習者在一起進行交流、探討后,心靈、情感的碰撞就會使每個學習者的體驗更深一層,達到情感的共鳴,促成情感教育。
情感交流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情感交流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教育。時代在不斷進步,教育要與時俱進,教育觀念也要不斷更新,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金家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