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蘇維茨是加拿大多倫多市立醫院的皮膚科醫生,讀大學時便被自己同胞白求恩幫助中國人民抗戰的故事所感染,立志學習白求恩用自己的醫術服務中國人民。取得醫生執照后,他又刻苦學習一年中文。經過多方接洽,他終于被安排在中國南方的某大醫院,做一年的志愿醫生。
蘇維茨的本質工作相當出色,他是發自內心地將患者當作自己的親人。對初次接診的患者他無一例外地用近半個小時進行詳細地分析診斷,盡一切可能地找到隱藏在皮膚病背后的疾患,而非只是簡單地開些涂涂抹抹的藥水藥膏。
這天,來了一位年近40歲的名叫張穎的婦女,她抑制不住悲傷的情緒,幾乎是哭著述說自己的病情。一年多來她被難以忍受的瘙癢折磨著,去過很多大醫院,300元掛號費的特需門診也看過,就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病痛,整個人都快崩潰了。“因為奇癢難忍,難受時我用頭撞墻,把頭都撞破了。”邊說她指著自己的后背下方說:“我得不停地撓才行。而且這種癢和別的癢不一樣,就像有無數的小蟲子從里面吞噬著我的身體。”蘇維茨仔細檢查了病人的患處,發現表面除了抓痕以外,什么都看不出來。
蘇維茨微笑著安慰患者說,皮膚病難以治愈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致病原因,但絕不像某些人編的順口溜所說的“內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癬,治喘治癬不露臉”。戰勝病魔的前提是醫生和患者都要樹立信心。
蘇維茨首先詢問患者的病史,有沒有糖尿病,最近有沒有被蚊蟲叮咬過,是否有炎癥,是否有藥物過敏,以及近來情緒上是否有波動等。張穎說,她每年堅持到正規的醫院體檢,她的所有器官都很健康,而且沒有抽煙喝酒等不良嗜好,也不亂用藥物。可是,這種瘙癢卻困擾了她將近一年,她忍受的痛苦簡直是用語言無法表達的。
為了查找病因,蘇維茨對張穎的發癢部位進行了進一步的檢查。得出初步結論是瘙癢癥。它主要由外部刺激引起,如灰塵、蚊蟲叮咬等,這其實是人體自身的防御系統在發出警告。如果外部刺激越過了表皮層這第一道門檻進入真皮層,真皮層中的感受器就會立刻通過皮膚纖維發出信號,從脊髓傳到大腦皮層,人才會產生抓癢的欲望。瘙癢的感覺如果暫時得到抑制,人就會覺得輕松,但頑固的瘙癢會導致“癢了抓,抓了癢”的惡性循環。
在現代社會,“瘙癢”已經演變出了很多引申義。研究人員發現,歌曲之所以會停留在我們的記憶里,是因為它們引起了與組織胺(組織胺是一種活性胺化合物,是身體內的一種化學傳導物質,可以影響許多細胞的反應,包括過敏、發炎反應、胃酸分泌等)類似的“大腦瘙癢”,又稱為“認知瘙癢”,這種“瘙癢”只能通過反復播放歌曲來緩解,就像皮膚上的瘙癢必須靠抓撓來解決一樣。
張穎的瘙癢部位十分固定,看起來不像疥瘡。疥瘡一般在晚上發作,而且沒有特定的患病人群。那么是不是骨骼的變化把發癢的信號傳到皮膚表層了呢?蘇維茨曾經讀過一篇研究報告,里面提到有幾個病人的后背下方和陰部經常發癢,最終他們被查出了脊椎疾病,比如,腰椎間盤突出往往會引起神經系統和感覺系統的問題。
蘇維茨通過各種方式找尋答案,他經常翻看隨身攜帶的參考資料,或向自己的導師打電話咨詢求教。
蘇維茨告訴張穎,每個成年人的皮膚大概有20平方英尺,大部分皮膚經常會受到外界刺激,因此發癢也是很正常的。他羅列了有可能造成張穎發癢的所有外界因素,包括接觸性皮炎,但張穎堅持說是“身體內部發癢”。瘙癢癥在新陳代謝方面的潛在病因包括,腎衰竭、艾滋病、2型糖尿病、甲狀腺或副甲狀腺疾病、缺鐵性貧血、神經系統疾病、肝病及惡性腫瘤。濫用藥物也是病因之一。
蘇維茨檢查了張穎所有的化驗單,包括甲狀腺檢查、艾滋病檢查、過敏檢查、荷爾蒙測試,以及全面的血液檢查,均未發現任何異常。
因為癥狀太頑固了,蘇維茨又為張穎做了活組織切片檢查,分析報告顯示“水腫型皮炎”,但這是由于她不停抓撓引起的,只是疾病的表現形式,并不能解釋發病的原因。
“已婚婦女的瘙癢癥,在無法確定致病原因時,應為患者先做婦科檢查。”蘇維茨實習時導師的教導,讓他眼前頓時一亮,他立刻建議張穎去看婦產科醫生。
后來通過追蹤患者轉診情況得知,張穎的子宮檢查結果呈現異常,通過活組織切片檢查,發現她患上了子宮頸癌。幸運的是,腫瘤的侵襲還只停留在表層。由于張穎今后還想再生育,所以她沒有選擇全子宮切除術,而選擇了宮頸錐形切除術,即局部切除。
如果宮頸癌發現的早,其術后存活5年以上的幾率高達95%以上。張穎手術后的恢復非常快,幾周之后,長久折磨她的瘙癢就開始減輕直至完全消失。隨后她定期接受復查,情況十分穩定。
病愈后張穎攜全家人到醫院向洋醫生蘇維茨表示感謝,還在醫院門口貼一張用大紅紙寫的感謝信。
詹姆斯·蘇維茨第一次接受患者如此的感激方式,他面頰漲得通紅,像那張寫滿感激話的紅紙。
最后,蘇維茨誠摯地說,請你們轉告家人和朋友,很多瘙癢癥是不可低估的,因為它們很可能是致命問題的前兆,及早發現可以使患者避免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