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公民自治組織,公民自治精神得不到發育和培養的土壤,民主意識甚至在社區范圍內都無法進行像樣的實際訓練。這將日益造成城市社區的碎片化和居民對公共事務的冷漠化。
街道辦,一個在我國存在了50多年的行政機構,近日徹底退出安徽省銅陵市市民的生活。銅陵市也因此成為我國第一個全部撤銷“街道”的地級市,其改革模式被總結為“銅陵模式”。民政部基層政權司副司長王金華表示,我們會在對銅陵改革效果評估總結的基礎上,再決定是不是推廣,如果最終評估效果好的話將會在全國推廣,但街道辦取消是一個趨勢,“這是肯定的”。(9月5日《京華時報》)
現實生活中,居民真正接觸到街道辦的機會非常小;除非開個什么證明之類,居民基本“用”不到街道辦。街道辦實際上能給居民提供的服務同樣稀少,幾乎感受不到服務的人們,茫然不知這樣一級組織的存在價值。事實上,街道辦主要的角色就是一個“二傳手”,上面開會它去參加,然后轉手開個會,將工作布置給社區,如此而已。如果要說街道辦最大的價值,恐怕不是寫在紙上的那些工作職能,而應該是安排就業——街道辦的存在,讓很多領導親屬和有關系有門路的人獲得了一份輕松的好工作。
因為這個就業價值,本該以取消才合乎趨勢的街道辦,這些年反而蓬勃發展。法律規定: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批準,可以設立若干街道辦事處。但是,街道辦的設立早已突破了法律的限制,很多縣特別是那些所謂百強縣紛紛建起了街道辦。雖然違法,卻絲毫不影響街道辦人員配置的豪華,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人、財、物到街道這個層級基本就下不去了,小小街道辦也可以有好幾輛公車,一年行政開支動輒百萬千萬計。錢如果不夠用還可以搞創收,街道辦濫收費的新聞層出不窮,甚至蓋個公章都得先買五十元彩票。
在街道辦的領導下,作為居民自治組織的社區居委會行政化嚴重,主要工作內容就是應付街道辦交付的各種華而不實的“會議精神”、“文明建設”之類,自治功能大為減弱,儼然一級官僚機構。因為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公民自治組織,公民自治精神得不到發育和培養的土壤,民主意識甚至在社區范圍內都無法進行像樣的實際訓練。這不僅不利于為中國的民主化進程提供堅實的群眾基礎,而且也日益造成城市社區的碎片化和居民對公共事務的冷漠化。
撤銷街道辦在理論上完全沒有問題:行政事項可以交還給區政府職能部門,社會化職能交給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公益性服務則交給專業化的社區公益組織。一來,撤銷街道辦,強化社區自治功能,必然有利于培育和發展社區服務實體、中介組織和專業性社會工作機構,從而真正實現“把社會的交給社會”;二來,撤銷街道辦,等于是減輕了納稅人的納稅負擔,更多財政資金將被用于改善民生,而不是豢養臃腫冗余的機構,納稅人會從中受益并感到滿意。
撤銷街道辦最大的問題,不是別的而是人員安置。如上所述,街道辦工作人員大多沾染權力裙邊,要端走他們的飯碗自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國企職工可以下崗,事業單位可以轉制,一旦涉及裁撤公權部門,哪怕涉及人數還不及國企下崗職工零頭,事情也會變得棘手。端代課教師飯碗時,教育部分外強調“清退”二字;這下輪到街道辦,則是“分流”和“安置”,很可能只撤機構不撤人,減少冗余機構的同時卻讓其他機構更加臃腫。如此撤銷街道辦顯然不是公眾所期待的,我們希望撤銷街道辦不只是形式意義上的,更應該是行政減負意義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