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體書店的大旗能不能一直撐下去,這并不僅僅是書店本身的問題。重新理順出版、印刷、零售的利益分配關系,行業標準和行業規范的建立,國民讀書熱情的拯救,國家政策的扶持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最近一則有關“三聯書店徹底退出廣州市場”的消息,讓人唏噓不已。去年7月31日位于天河購書中心的廣州首家三聯書店撤場后,廣州三聯書店僅余的兩家分店流花店和增城店近日也都關了門。至此,與廣州結緣17年的三聯書店,要和廣州徹底說再見了!
實體書店,曾經是大都市里的一道靚麗的文化景觀,并風光無限;如今,許多實體書店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有統計數字顯示,從2007年至今,全國已有1萬多家民營書店倒閉。
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副會長王笑東坦言,在高租金和低利潤以及網絡書店的沖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實體書店出現倒閉潮
去年7月31日,有著17年歷史的廣州購書中心三聯書店將要關門結業。據稱,這是廣州第一家三聯書店,早在1994年就落戶廣州購書中心。在這之前,三聯書店在廣州已有五羊分店、環市東分店先后關閉。
據稱,廣州購書中心是當地實體書店最重要的聚集地,被稱為廣州最旺的書城。即便如此,位于五樓的實體書店也從高峰時期的40多家陸續關停為目前的20多家。這20多家書店目前也是慘淡經營,不少都處于虧損狀態,估計接下來還會有一批相繼退場。
其實,廣州實體書店的倒閉只是無數實體書店的一個縮影。和三聯書店在冷清中苦苦支撐的命運相似,許多同病相憐的實體書店如今也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
今年以來,北京的“風入松”、杭州的“光合作用”、上海的“季風書店”,都相繼傳出不那么好的消息,要么倒閉,要么縮減規模要么得另覓新址。
今年7月初,位于北大南門外北大資源樓地下一層的風入松書店大門緊閉,樓梯口處貼著一紙通知,告知讀者“因書店老化,需大范圍檢修”。
關于“風入松書店可能倒閉”的消息在網上不脛而走,令人唏噓不已。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風入松書店第一次遭遇倒閉傳聞了。作為國內首批民營書店之一,風入松書店在2009年一度被傳“面臨倒閉”。風入松書店董事長王洪彬表示,此次關張并不意味書店要倒閉,而是因為種種困難,風入松無法再在目前所在地辦下去,所以只好忍痛搬至別的地方。
從2009年始實體書店的倒閉潮就此起彼伏!2009年年底,成都規模最大、投資過億元的實體書店經典書城倒閉,引發業界震動。差不多同一時間,成都經典書城在重慶投資的經典概念書城也遭到了倒閉的命運。
2010年這股倒閉潮仍在繼續:年初位于北京的號稱“全球最大全品種書店”的第三極書局在“巨虧”中倒下。據公開資料顯示,在3年多的時間里,第三極書局虧損近8000萬元。從叱咤京城到“敗走麥城”,“第三極”的經歷似乎向我們揭開了目前實體書商經營上的尷尬現狀。
近年在全國范圍內,關閉或縮小經營范圍的實體書店不少。2007年11月,曾經在滬上聲名鵲起的實體連鎖書局明君書店,因為拖欠員工薪酬,以并不光彩的形式被查封了最后兩家門店。同樣的“厄運”也曾發生在上海思考樂書局身上,思考樂書局的資金窟窿較大——被并購前的思考樂書局先后被牽連進7樁銀行“討債”案件,涉案本金超過5000萬元。
實體書店的倒閉,并不是個別現象。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副會長王笑東坦言,過去的10年內,超過50%的實體書店已經倒閉。另有分析人士認為,實體書店的艱難日子其實才剛剛開始,現在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知識生產的轉向對實體書店影響很大,未來幾年,80%的實體書店將會倒閉。甚至還有專家預測,十年來基本關掉了五成書店,而這剩下的五成書店今年可能又有一半會倒閉。
實體書店緣何被“消滅”
如今,許多實體書店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究竟是什么讓它們在夾縫中喘息不止,又是什么讓一些曾風光無限的書店業巨頭紛紛隕落?
分析人士表示,網絡書店的強烈沖擊,日益高漲的店鋪租金,以及來自國有書店的制約,實體書店正在艱難地生存。
品種豐富、選購方便、優惠幅度大——這3個特點讓網上書店擁有巨大優勢,吸引了大批消費者。當當網、卓越網等網絡書店向讀者提供的選書品種達到了幾十萬種,是一般實體書店的數十甚至上百倍;讀者在選書時,可以通過分類查找方式檢索,方便快捷;網上書店通過規模擴張所帶來的運營優勢,使其能夠提供比實體書店低得多的折扣。
在網上書店,新書一般打7折,暢銷書以5-6折的價格出售,在卓越網、當當網的特價專區,一套書甚至能低到2-3折。而實體書店,新書往往不打折,舊書一般也不會低于8折。
據稱,實體書店一般圖書的采購價為定價的65%,加上稅收、場地、人工等成本支出20%,剩下的利潤已經非常微薄。所以,大部分實體書店的新書不打折,而不打折又留不住消費者。
與低利潤相對應的是,高漲的租金讓實體書店不堪重負。以思考樂浦東門店為例,書店一年的營業額為約為1200萬元,但租金就占了營業額的1/3強,達到450萬元。
據統計,2003年至今,同等面積的實體書店店面租金至少漲了3倍,而利潤來源卻沒有相應增加,企業經營成本急速上升。例如,關門的廣州購書中心三聯書店營業面積只有400平方米,而廣州中心城區高昂的店鋪租金,給經營者帶來了相當大。
分析人士認為,沒有店鋪租金壓力的網絡書店,以低廉的價格后來居上,據AC尼爾森機構發布的研究顯示,中國網上購物的網民中有近六成選擇網上買書。
除了網絡書店,實體書店還將遭遇電子書的沖擊。電子書不直接以實體書的形式出現,而在網上提供內容供讀者下載。無紙化閱讀雖然短時間還成不了主流,但對實體書店的沖擊將是致命的。隨著電子書的普及與推廣,這種沖擊力會越來越強烈。
艱難中的求生
據稱,為了自我救贖,實體店紛紛“上網”開店,但從長遠來看,讀者為了買低價書更不愿意去實體書店,這無異于自掘墳墓。
事實上,當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時,實體書店也推出打折或送貨上門服務,但這種銷售模式在帶來銷量的同時,又大大增加了成本,攤薄了利潤。即使這樣,折扣往往仍無法低過網絡書店。
轉型時期的中國經濟、不斷改革的中國出版業,面對風起云涌的出版市場變局,中國實體書店究竟該何去何從?
有關專家表示,在未來的發展中,實體書店可以采取“抱團”作戰的方式進行應對,即特定區域的實體書店結成聯盟,提升跟上游出版社議價的話語權,適當地延長賬期,緩解資金問題給書店經營帶來的壓力;在下游售書環節,可以共同打造一個網絡服務平臺,實現資源信息共享的同時逐步向網絡售書邁進,提升銷售業績。
分析人士表示,實體書店要活下來并繼續發展,必須打破傳統的經營理念,創新經營模式。在實體書店紛紛搬家關門之際,北京紙老虎文化公司卻走上了一條高速擴張發展之路。
據稱,去年紙老虎銷售的圖書有10萬余種,銷售額達4000萬元左右,同比增長約30%,這在日漸凋零的傳統圖書零售市場,讓人不得不眼紅。再加上紙老虎旗下的第5道餐吧、休閑書吧、文化廣場和其他業務創造的不菲利潤,簡直就讓人有些嫉妒了。
其實,紙老虎走的是一種獨特的經營模式,即以書為媒打造集購物、休閑、娛樂、飲食為一體的文化廣場。在傳統圖書零售市場上,紙老虎搶先一步,打造了一種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的商業模式,自然獲取了比單一傳統書店更多的贏利點和競爭力。
據稱,臺灣誠品書局除了提供精致優雅的閱讀空間、精心陳設展現閱讀價值外,更長期舉辦各項演講、座談、表演與展覽等延伸閱讀活動,每年至少舉辦400-500場演講與展覽,范疇遍及文學、戲劇、環保、舞蹈與美術,開創了書店與讀者對話的可能,滿足了現代人生活的多元需求。
雖然受到網絡低價售書的沖擊,實體書店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給讀者提供最直接的閱讀體驗。因此,實體書店可以從這方面入手,給讀者提供好的購書、閱讀環境,提升服務質量以穩定顧客群。
事實上,有不少實體書店已經在這些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北京的曉風書屋把買書同畫作展售、講座、電影欣賞等結合起來,打造多元化的時尚概念。而廣州的唐寧書店則靠創意產品和DIY聚集人氣。但這些手段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實體書店的頹勢,還是個未知數。
有關專家指出,實體書店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堅持專業化和特色化的發展方向,保持實體書店和讀者之間的長期互動。
時下,網上書店是暢銷書的天下,能滿足一般公眾的需要。但是,書籍的主要功能是傳播觀念和知識,小眾、有個性、有思想的書在網上書店很難找到。因此,給民營書店提供了個性化的可能。實體書店可以結合專家學者還有讀者的意見綜合考慮推出推薦的書單,以滿足小眾的需求。
一些大型實體書店也將目光投射到學術圖書的經營中。由于學術類圖書就像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單從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微薄的,但從實踐上看,只要做出特色,就會得到讀者響應。
有關專家表示,實體書店的大旗能不能一直撐下去,這并不僅僅是書店本身的問題。重新理順出版、印刷、零售的利益分配關系,行業標準和行業規范的建立,國民讀書熱情的拯救,國家政策的扶持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