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權益應當參與博弈并得到充分尊重和維護,保障百姓衣食住行等基本民生權益的公共管理和服務之責,則不應削弱而應增強。
從廣東羅定至廣西岑溪的羅岑鐵路,長度僅75.42公里。作為中國內地第一條民營鐵路,其從2001年獲批至今卻仍未修通,而工程投資總額已從最初的9.93億元上調至26.61億元。此前,建設方國恒鐵路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的規定被證監會立案稽查。(《中國經濟周刊》9月6日報道)
圍繞這條中國“內地第一條民營鐵路”,目前上演的可謂是權力和資本的好戲:鐵道部門在自身背負巨額債務的情況下,盤算著開放民營資本進入會給自己減輕多少壓力,同時又不會損害自己對鐵路運營的絕對壟斷地位;相關企業則在盤算著這條路究竟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少利潤,以致現在考慮是否將該路提高一個級別建設以牟取更大暴利。所以,“第一條民營鐵路”之所以獲批10年仍未修通,說白了還是由于各方利益仍在博弈。
圍繞這“第一條民營鐵路”,權力在想著“政績”,資本在想著“賺錢”,而老百姓得準備好掏口袋。一如之前公路體制改革后,星羅棋布、屹立不倒的收費站成為中國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達18%的重要推手,許多人發財了,但老百姓為此受累了。
民營資本進入修筑和管理鐵路是民間的正當權益,是撬動當前高度集權壟斷而弊端重重的鐵路管理體制的重要突破口。筆者擔憂的,是打著“改革”的旗號,推卸公共管理和服務責任,片面讓民生為之買單的現象。
公路體制改革帶來收費站過多過濫,此外,醫療體制改革帶來“看病貴、看病難、因病致貧、擔憂生病而節衣縮食”等亂象,教育體制改革帶來天價擇校費、越來越讀不起書等弊病,住房體制改革帶來對房價太高的抱怨處處可聞,等等。誠然,路、醫院、學校、房子等都多起來了,但民生卻因此更顯沉重。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這些改革設計中,政府沒有厘清公共管理和服務的邊界,把本應該由政府承擔、不能完全推向市場交給資本的公共管理和服務,也以改革的名義而給放棄了。如此一來,也就使得老百姓失去了最起碼的保障,不僅所有改革的成本都由他們承擔,而且由此衍生的暴利掏空他們的口袋。
現在,加強醫療保險,建設保障房,清理收費站,查禁教育亂收費等,政府在為之前過多放棄的公共管理和服務責任嘗試做出修復和彌補。但是,鐵路改革會不會又步此后塵?會不會又因為放開或者不放開民營資本的進入,而讓百姓未來出行更加不堪重負?前車之鑒不遠,所以,這是人們不能不預先為之擔憂的。
改革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根本目的是為了給民生謀福利。因此,任何改革措施的推行,都要把民生福利放在首位。政府不僅不能藉由改革而放棄一些基本的公共管理和服務責任,而且應該通過改革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公共管理和服務能力,增加公共管理和服務供給。如果改革的結果是政府的權力更加強了,財政收入增加,少數資本運作者也富裕起來,但民生負擔卻反而感覺更重,貧富差距無限拉大,那么,這就是改革走了“邪路”。
鐵路改革,不應該再重蹈覆轍。因此,我們應當贊成開放民意資本的進入,贊成打破現行過于集權壟斷的體制,但是,與此同時,民生權益應當參與博弈并得到充分尊重和維護,保障百姓衣食住行等基本民生權益的公共管理和服務之責,則不應削弱而應增強。鐵路改革不應只是權力和資本演的低俗“二人轉”,老百姓則充當掏錢看傻節目的觀眾。畢竟,衡量鐵路改革成敗的根本標準,應該是老百姓出行是不是更方便了,是不是因此得實惠,而不僅僅是看修了多少條路,不管它是“國營”還是“民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