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老服務體系應該是多元的,時間銀行這樣的鄰里互助養老模式當然可以搞,但是充其量只可作為一個次要補充,更重要的還應該是政府部門在公共養老服務上更多未雨綢繆。
《浙江省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近日出臺,按戶籍統計,截至2010年末,浙江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789.03萬人,占總人口的16.6%。而且,老年人家庭空巢率持續上升。目前,全省城鄉老年人家庭實際空巢率分別為74.96%、59.56%,比2006年上升0.97個和4.07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子女進城或出國求學、就業增多)。為此,《規劃》首次明確:建立“時間銀行”制度,進行志愿服務儲蓄,促進助老志愿服務持續健康發展。(8月30日中國網)
所謂時間銀行,是指志愿者將參與公益服務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當自己遭遇困難時就可以從中支取“被服務時間”。最早由美國人卡恩于上世紀80年代所倡導。在國內,南京、重慶、南寧等城市也零星出現了這種模式,主要依托于居民小區,重點的服務對象是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
應該說,時間銀行其實算不上慈善組織,而只是在供求之間發揮穿針引線的作用;人們付出的目的是為了同樣獲得他人的幫助,與傳統意義上只講奉獻不求回報的志愿者精神也不相同。時間銀行在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價值,其實是倡導一種鄰里互助,有利于克服陌生人社會群居一處卻互不往來的普遍冷漠。無論是豐富社區社會生活,還是聯絡社區居民情感,營造社區和諧氛圍,時間銀行在鄰里之間日益陌生的現代社會當然是有意義的。
但是,卻也不值得過分夸大其意義,更不應該將之視為養老服務的一個主要方式。一方面,各種養老服務特別是針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服務,本身需要很多專業技能,并非愿意服務就能服務得了服務得好;另一方面,時間銀行既然是有償交換性的,在眾多獲得時間的方式上必然有所取舍,人們也許更愿意幫別人重裝一下系統,而不是照顧老人一天。
之前國內那些先行試點時間銀行的地方,之所以很少搞成規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代社會的流動性很強,人們的居住地本來就很不穩定,時間銀行以小區為單位,顯然是不能“通存通兌”的。今年存進去的時間,二三十年后還能否兌換出來,這種不確定性必然會影響到年輕人參與的積極性。事實上,年輕人也許更愿意當一回不求回報的志愿者,而不是這種利益交換的時間銀行。要發揚志愿者精神,時間銀行恐怕不是一個最好的方式。
幾年以后,平均每5個浙江人里面,就有1個是老年人,增加養老服務供給特別是提高養老服務質量,無疑迫在眉睫。養老服務體系應該是多元的,時間銀行這樣的鄰里互助養老模式當然可以搞,但是充其量只可作為一個次要補充,更重要的還應該是政府部門在公共養老服務上更多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