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身邊公共環境,每個人回顧一下,我們用他山之石,攻了多少玉呢?
同事趙老師家的女兒高中畢業后去日本留學了,女孩子心細,假期回來跟媽媽談起了一些瑣事。
說剛去日本第一天報到,照例學校的報到處讓填一些個人信息的表格,沒想到有的地方不小心填錯了,跟老師說換一張,嘿,老師說,那就需要另付錢再買一張了,因為報到費只包含一張的費用,很普通的紙張印刷的表格,看似就是那種在中國不要說要一張,就是三、五張也免費給的表格,平時在學校考試試卷寫錯了,好大的紙張老師還給換,在這兒卻這么珍貴了,而且她還掏了那么多的學費,一邊心里說日本人就是小氣,但是也讓她體會到不論做什么事得十分認真地去對待、不能像在家里,或者在中國那樣大大咧咧了;另外,覺著日本人這樣做不無道理,反映了對資源的愛惜。我和趙老師一塊感慨,孩子剛做第一件事就產生了深深的感觸,就受到了教育,起碼知道珍惜了。咱們中國不要說辦公室里紙張隨便用,你走到大街上,印刷精良的各種廣告單子使勁往你手里遞,往你車玻璃縫里插,導致紙片滿街飄舞,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還有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的各種各樣的復習資料、培訓資料,一摞一摞的,只追求自己的眼前利益,不知道想沒想到這些紙張,是長了多少年的樹木才能成為木材,才能造紙。積少成多、積沙成山,如果中國也能從一紙一片開始做到這樣珍惜,那要節省多少資源呢?
接著,孩子又說起在日本的第二件“麻煩”事,對每天的生活垃圾處理的問題,說起來不是大事,但也得用心才行。大家都知道,日本大街上、公共場合是沒有垃圾桶的,垃圾只能帶回家里,而且對垃圾進行細致的分類,星期幾來收什么垃圾,比如說今天來收書本報紙后天收玻璃瓶什么的,不是你隨便想扔什么就是什么的,就算你扔了出來,來收垃圾的人,也不會拿走的,他們會在你扔的垃圾上貼個紙條 告訴你扔錯了,讓你收回去,為什么?因為日本的垃圾分類這么細,是收回去盡可能的發掘再利用價值。女孩說,剛開始的幾周出點錯,后來就習慣了,她說難怪日本不論是街道還是自己住的周圍,每一個犄角旮旯都那么干凈、整潔,讓你看著舒服,不像咱中國人,清潔工一邊清理,后邊就有人一邊亂扔東西,永遠也干凈不了,離了她說,媽媽,我擔心我在日本呆久了,回國不適應了。聽到這兒,我心里說不上是一種什么滋味,孩子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沒錯,可是吸引他們的是在歷史上與咱們有過節的人啊,父輩們的傷痛還沒有徹底痊愈。
以前在中國留學一年多,我曾經教過的德國學生火炎焱(他的中國名),在日本留學一年后,前一段來中國看望朋友、老師和中國媽媽,本來約定晚上6:30大家在一起會合吃頓飯,可是有一人到7點半才到,老借口:堵車了,我們說你不是坐的地鐵嗎?他反問坐地鐵就準時嗎?這時,火炎焱插話,在日本即使是公交車,也非常準時,如果你的表不準了或停了,你可以用公交車發車和到站的時間來對你的表。聽到這兒,我說,火炎焱你從更多的方面談談你對中國和日本的不同感受,他就自己看到的大致談了這幾個方面,基本內容是:在公共場合, 日本人對穿著舉止是非常注意的,男人一般都穿著套裝,基本上大部分是黑色衣服,女人一定都要化妝的;在什么地方也沒有見到有人邊走邊吃的情況 ,比如地鐵或公交車上,雖然街頭食攤出售快餐食品,但買下后吃完再走; 在日本,買香煙的同時還會收到店員附送的煙灰袋,有些商店中也會出售煙灰袋。這種小袋內有隔熱鋁膜的,可以放在衣袋里隨身攜帶。在公共場所吸煙的時候,把煙灰煙蒂彈入袋子內,收集起來,然后再扔掉; 垃圾分類盛放,垃圾分類在日本尤其細致,住戶必須按可燃和不可燃分別裝入垃圾專用袋,垃圾也不是隨時可以往外扔的,哪天可以扔可燃垃圾,哪天可以扔不可燃垃圾。這一點趙老師女兒說到過。說到此,正好坐在我們鄰座的一桌人,突然高聲喧嘩起來,互相灌酒,火炎焱看了一眼,接著說:對,還有,在公共場合,日本人說話都輕聲細語 ,一般不大聲喧嘩,因此減少了唾沫橫飛的現象。飛沫,可是傳播不少呼吸道疾病的“兇手”呢。從火炎焱的口氣里聽出基本上都是夸獎日本的公共文明意識強的意思。我這個人受父親的影響,敝帚自珍,雖然也承認這都是中國存在的事實,可是從一個外國人嘴里說出來,心里總覺著不太爽。我解釋,中國人太多、原來基礎差,所以各方面不能一下子治理得太好。反過來想,難怪孩子們都看到的是日本好的方面,因為這些是最容易發現和體會到的、也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啊。
上世紀80年代初,上大學期間,學校每周六晚上在操場必定放一場電影,其中一部紀錄片,引起了同學們很長一段時間的討論和思考,題目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部片子的內容,主要介紹日本企業的管理經驗,印象中這是第一部有關日本的正面記錄片。后來又看到大量的日本文藝故事片,因為高倉健冷峻剛毅的典型的男人形象,我們的女同胞曾一度掀起聲討中國男同胞的運動,自嘲我們是陰盛陽衰;有條件我們就拼命追求日本的所有商品,誰要用著日本的家電絕對要炫耀的,“三洋”“日立”“東芝”牌錄放機、電視機等家電,時尚一時。到后來我們又意識到應該愛國,應該學習韓國人抵制日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是還有一部分父老鄉親組團去日本要戰爭賠償去了嗎。過去的三十多年時間里,我們對待日本的態度經過了一會兒熱烈的追捧,一會兒開罵或抵制日貨,現在我覺著更多的人在對待日本人的態度上,終于越來越理性了,該罵的罵,該學習的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用說大的方面,就說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身邊公共環境,每個人回顧一下,我們用他山之石,攻了多少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