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是在名額投放上有意無意輕農村重城市,還是招生制度讓高校無從選擇,客觀上名校中城市學生數量遠大于農村學生應該是無可爭議的現實。這也折射出教育資源分配的嚴重不公平、不均等。
今年高考前,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2010級的學生進行了一項社會學調查,分析“誰更有可能上清華”。調查顯示,2010級清華學生中,農村生源占總數的17%。報告認為,農村生源呈下降趨勢。而據清華招辦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入學的3349名大一新生中,縣級及以下中學的學生不到500人,他們分別來自300余所縣級及以下中學。
關于重點高校農村生源比例下降的問題,另有媒體報道,1978至1998年,北大學生中來自農村的約占三成,而新世紀以來,考上北大的農村生源只占一成。即使是“農”字號打頭的中國農業大學,去年新生中農村戶籍學生也僅占28%。同一年,全國高考中農村戶籍學生比例高達62%。顯而易見,如今的名牌大學開始淪落為城市人的大學。
在國外,大學是最能體現公平的地方,而國內的名校卻何以如此呢?一些內部人士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復旦大學一位負責招生的教師表示:當下,名牌大學自主招生的門檻確實有些高。相當一部分報考名額直接投放給了各地重點高中,自我推薦的條件一般也要求省級示范高中學生。而清華大學招生辦一位負責人則認為,高校沒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權,只能按分數從高往低錄取,不可能區分考生是農村的還是城市的。
顯然,不管是在名額投放上有意無意輕農村重城市,還是招生制度讓高校無從選擇,客觀上名校中城市學生數量遠大于農村學生應該是無可爭議的現實。而這種事實在暴露高招制度缺陷的同時,也折射出教育資源分配的嚴重不公平、不均等。其實,這種不公平、不均等早已從高等教育延伸到了學前教育。如果把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算做教育的一個完整過程,那么無疑我國現存的教育資源分配從起點、過程到結果都存在明顯不公。
以學前教育為例,我們常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目前,廣大農村孩子接受學前教育的不到40%。除了經濟原因外,最主要的就是農村缺少幼教,缺少學前教育的基本場所幼兒園。如果把學前教育算做教育的起點,那農村孩子無疑在起跑線上就輸了一截。
再來看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階段,無論東、中、西部,教育資源無疑優先集中在城市,不管是師資還是軟硬件投入,一座城市中、小學的投入都是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于一個農村中、小學,而各種改革性質的素質班、興趣班、特長班也都是從城市搞起。毋庸置疑,在如此種種便利條件下,城市學生的綜合素質會好于農村學生。
接下來看高考,由于重點、名牌大學集中在大城市、發達地區,這些高校明顯招收本地生源的比例大。以北京為例,清華、北大投放北京的名額遠遠大于其他省市。而文體特長、奧數等一系列加分優惠也幾乎成了城市學生的專利。
“知識改變命運”這個人們曾經堅信不疑的信條,如今正被廣大的農村學子一遍又一遍地懷疑著,因為現狀告訴他們,他們正在承受著太多不應該有的不公平,這些不公平使得他們改變命運的機會越來越少、越來越渺茫。中國改革的路還很長,教育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所要做的應該是如何實現公平,農村的孩子不應該再承受這么多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