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導航】
時常有學生的作文立意明確,材料豐富,但得分不高。究其原因,恐怕是由學生行文時缺乏較強的選材意識和組材能力所致。在立意和選材之后,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組材,即如何運用所選材料。作文時,學生可以靈活運用以下方法。
一、發掘出材料的內涵
運用材料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最少的材料表達最豐富的內涵。要想達到此目的,可以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即對材料由表及里地進行挖掘,把蘊涵在材料中的意義充分發掘出來,從而達到以一當十的目的。此外,學生還可以采用先敘后議的模式,即先敘述較為普通的小故事,在結尾處適當議論,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深刻道理的目的。
如一個學生寫《窗口》時,先敘述了一畝責任田在主人的經營下是如何獲得巨大效益的,然后發表議論,認為通過一畝責任田這個窗口,看到了農民致富的希望,看到了農村經濟騰飛的美好前景。
二、剪輯重組和加工材料
所謂剪輯重組材料法是指在緊緊圍繞主題的前提下,從材料中擇取符合需要的要素重新組合,從而構成文段。學生選取材料時要注意材料間的相關聯之處,并要按照一定的規則加以排列組合,使得描述、議論或是說明的對象更具有廣度和深度。所謂加工材料法是指在運用材料時不是簡單地套用,而是將所選材料加以化用。這包括形式上的改變和內容上的加工。形式上的改變是指對所選材料的語言、體裁、人稱及敘述方式的改變,從而呈現出來的材料就較為新穎。內容上的加工是指對所選材料的內容進行想象、擴展和逆向改寫等。如:“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來到長安要求和親,漢元帝將宮女王昭君許給他,昭君一去,維護了漢與匈奴六十多年的和平。”這樣一則材料,一個學生就作了如下加工:
塞北的風雪,一季又一季,吹白了征夫的發,吹濕了怨婦的眼。直到有一天,長安來的路上,遠遠地出現一群人,他們簇擁著一位南來的少女。少女帶著橄欖枝,走入匈奴人的營帳。從此,征夫歡呼雀躍,怨婦破涕為笑。無數個家庭,結束了不眠之夜。少女以其溫柔和美麗,維護了國家的安寧。遠在千里之外的長安,漢元帝至今仍失落。漢朝唯一的一縷馨香,怎么就落到了一群蠻子手里?只有雁群明白,少女用她一生的漂泊換取了漢王朝半世的太平;只有雁群明白,那一縷縷青絲是如何熬成白發。幽幽胡笳聲中,蘊涵著多少鄉思,最終又怎樣變成一座青冢。
三、點面結合法
一篇作文所用的材料很多,對于表現主題作用大的材料、較為生僻的材料或是新的材料要選擇“點”,要詳細描述;反之要選擇“面”,要簡略概述。在選擇“面”的材料時,內容上最好能兼顧古今中外,形式上最好能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以增強氣勢。點面結合法可以使材料顯得主次分明,詳略有致。
四、正反對比法
正如俗話所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只有在比較中才能彰顯出真理來。作文時,學生可以選取一對相反的材料或是一則材料中的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形成前后對比,顯現兩種價值取向,突出強調其中一種,給人以極強的震撼力。如《岳陽樓記》中,一般的遷客騷人賞景時因陰晴變化而心情或“悲”或“喜”與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正反對比時,學生可以用假設法活用材料。如以“假如”為話題作文,一位學生就以“假如我是藺相如”為題作文。他開篇寫藺相如與趙王君臣關系令人羨慕;然后筆鋒一轉說藺相如投靠趙王是個錯誤的選擇,“假如我是藺相如,我會投奔秦王”。接著他從趙王和秦王的外貌、性格、才干與抱負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兩人誰更值得投靠。投靠趙王最終只能理想落空,而投靠秦王則會如虎添翼,使國家早日統一。這樣正反對比,更能凸顯主題。
【范文精評】
選擇三疊
□何佛鱗
一
烈日在高空中嘲笑他。夸父拖著疲憊的身軀,跑呀跑呀,塵土飛揚。“太渴了,即便是渭河的水,我也能一飲而盡,該歇歇了。”夸父抬起頭,剛才還在頭頂上的太陽已落到西山了。“可是,太陽,萬物之主,是我的愛!我怎能讓他棄我而去呢?”夸父慢了下來,終于,訇的一聲,夸父倒了。塵埃慢慢落定,夸父在塵埃落定之前,奮力地扔出了手杖,化為一片桃花盛開的鄧林。選擇夢想,生命因夢想而偉大!(作者將“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這么簡單的幾句話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工,通過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塑造了一個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惜獻出生命的逐日英雄形象。最后一句議論點明了故事的主旨)
二
江水在無奈中東逝。衣袂飄飄的屈原行吟澤畔,“舉世混濁而我獨醒”。此時的屈原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心系楚國萬千百姓之生死怎能不面色憔悴呢?他心憂楚國江山社稷之何去何從又怎能不形容枯槁呢?可屈原是痛苦的,他的痛苦正源于“燕雀烏鵲”竊據著朝中要位而自己卻忠而被逐。聽到漁父“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的勸慰時,屈原有過一絲疑慮,可志存高遠的雄鷹又怎能選擇同燕雀為伍呢?其遂懷石投江。留在汨羅江上空的是那句響徹千年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選擇志潔,生命因志潔而不朽!(作者并沒有簡單地照搬《屈原列傳》原文,而是按照寫作的需要進行組材,行文半文半白,一個堅持操守的志者形象矗立在讀者面前)
三
枯葉在空中哀鳴。秋天的地牢除昏暗潮濕外,還籠罩著寒氣,這正如岳飛此時的心境。“爹,明知是秦檜那老賊設計陷害我們。此時君昏臣佞,朝中一片烏煙瘴氣,這朝廷我們保它何用,不如反了!”這話刺痛了岳飛,背上的“精忠報國”也在隱隱作痛。“孩子,奸臣當道,為父并非不知,可自古君為臣綱。身為人子,理應盡孝;身為人臣,理應盡忠。這責任乃男人頂天立地之本,吾兒切記!”風波亭上大義凜然的身影站成了一座永遠的豐碑。選擇責任,生命因責任而厚重!(作者通過對話來彰顯人物精神,用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將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簡單的敘述中表達得淋漓盡致,而最后一句議論則為前面的敘述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總評
本文所選擇的三個故事是學生在作文時常用的材料,可是作者在組材上作了精心安排,采用數字一、二、三的小標題形式使得文章條理清楚。作者在敘述每個故事后,便接著議論抒情,點明故事含意,將所選材料的意義發掘出來了,并且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不同人物在面臨不同境遇和考驗時,心靈世界的斗爭過程和崇高選擇。作為獨立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它們本來毫不相干,但由于都指向和表現這種過程和選擇而構成了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