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富了洛川,這個陜北小縣城里農民收入的九成以上來自蘋果。他們仍不滿足,成立了洛川新鮮蘋果電子商務網站“鄉果網”,通過全程冷鏈運輸系統,1小時之內把新鮮蘋果送到消費者手上。
王建峰也許是最孤獨的局長,因為他在行政系統內找不到一個同行。
身為陜西省洛川縣蘋果局的局長,這個獨一無二的職務讓他深處“蘋果之都”多年,更像一位名副其實的果農。
洛川縣是世界上惟一符合蘋果優生七項氣候指標條件的核心產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就了“洛川蘋果甲天下”的美譽。2010年全縣蘋果總產量68萬噸,產值2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352元,其中蘋果純收入占九成,是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倍。
靠單一的農業產業致富,這種情況在全國并不多。而洛川的政府工作人員幾乎個個都成了蘋果專家。“我們都圍著蘋果轉,蘋果最大。”洛川一位政府官員如是說。
網上賣蘋果進京趕考頭一遭
“洛川的蘋果不愁賣。”朱牛鄉溝曲頭村主任王明全在自家果園告訴記者,每到蘋果快要成熟的時節,各地客商都紛紛到果園挑選訂購。
讓洛川蘋果走得更遠,卻是當地政府在品牌營銷上下的真功夫:政府官員親自帶頭賣蘋果,洛川蘋果是中國女排、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國旗護衛隊、歐美同學會專供蘋果。當地政府的不懈努力還讓洛川蘋果擺上了參加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的各國首腦的餐桌;各村成立蘋果專業合作社,大力培育農民經紀人;果農們和外地客商合作進行訂單生產。
不僅如此,洛川縣籌集資金建成了農資、蘋果交易、勞務、貨運4大專業市場,在全省第一個實現了縣鄉信息聯網和村村通,及時準確發布蘋果產銷信息。每當進入蘋果銷售旺季,王明全都能在當地電視臺的滾動字幕上看到自己關心的價格變動行情。
王明全并不滿足現狀,“我們不能等著別人來,也要走出去。”他在村里成立了蘋果專業合作社,曾嘗試將大批蘋果運往東南沿海地區的果行售賣。
如今他們想得更新鮮,要突破傳統營銷方式,在洛川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利用電子商務大做文章。
通過與北京當地合作方合作,在北京建起了全國第一家原產地洛川蘋果網上專賣店——鄉果網,并建立了首家洛川蘋果客戶服務中心,申請了400-630-8058客戶電話。目標是通過全程冷鏈運輸系統,1小時之內把新鮮蘋果送到消費者手上。鄉果網還兼顧了洛川蘋果的形象網站及電子商務網站訂購、支付等功能,實現面向全球的訂單收集及采購管理業務。
鄉果網首先在北京試水“觸網”的生意,洛川人稱之為“進京趕考”。為了解決鮮果運輸問題,鄉果網不但在北京海淀和朝陽區建立了洛川蘋果原產地品牌專賣店,同時還搭建臨時的小型冷藏庫,蘋果可保鮮10個月以上。同時他們根據客戶需求,少量多次長期供應,最大限度地保證蘋果新鮮口感。
洛川蘋果走出陜西,進入北京市場的重要一點就是通過原產地生產環節的全程控制及全程冷鏈配送系統,這對儲運、物流系統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王建峰說:“蘋果跟別的商品不一樣,如果不能在物流通道上實現冷鏈運輸,蘋果放幾個小時就失去了原有的口感和品質。而實現冷鏈運輸又需要許多資金和技術支持。我們這條路走得并不容易。”
鄉果網的運營模式,將是洛川蘋果營銷戰略的升級。鄉果網以洛川縣朱牛鄉31000多畝優質果園作為正宗原產地洛川蘋果的供應基地,通過全程管理、實現有機蘋果的生產。以洛川縣20萬噸的冷藏庫、氣調庫作為儲存基地,從而保證蘋果在不同時間口感一致;通過專用的12噸級冷藏車,實現洛川到北京的冷鏈運輸,而最后一個環節,在北京臨時冷藏庫,實現洛川蘋果的“最后一公里”遞送,將網站、400電話服務中心及其他渠道來的訂單,按照客戶要求配送到客戶手上。
如今的洛川,人們已經不滿足于“蘋果專業縣”的稱號,正在努力向“蘋果強縣”邁進——讓消費者們知道“此果非彼果”,打造高端市場,形成知名品牌。
蘋果也有“身份證”驗明正身更放心
洛川蘋果為什么“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因為它們更有來頭。
從2009年開始,洛川縣開始給經過檢驗合格的蘋果加上20位的條形碼,而且每一盒條碼各不相同,小小條形碼讓蘋果也有了自己的“身份證”。
擁有“身份證”的洛川蘋果,與其他蘋果有什么不同呢?
原來,給每一個經過檢驗的合格蘋果印上條形碼,顧客通過電話或網站能夠輕松、便捷地查到自己購買的蘋果來源,甚至可以精確地查到這些蘋果是洛川縣哪一位果農生產的。通過條形碼“身份證”的方法,蘋果也能輕松辨別真偽。如此一來,不僅確保了洛川蘋果的真實產地,也能掌握蘋果的銷售情況。
去年一年,洛川龍頭企業生產的蘋果已貼出200萬個條形碼,即10%的洛川蘋果擁有了自己的“身份證”,這一比例未來將不斷擴大,最終實現全面覆蓋。
印有條形碼身份證的洛川蘋果,不僅是防偽標識,更為洛川縣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洛川蘋果檢驗中心負責人說:“只有經過嚴格檢驗,符合國家統一標準的洛川蘋果才能擁有條形碼身份證,一盒能夠‘驗明正身’的蘋果,通常比普通的蘋果多賣出0.5~0.7元錢。”
與蘋果局一樣,蘋果檢驗中心也是洛川縣為保障蘋果正常生產和銷售而專門成立的。每到蘋果成熟期,蘋果檢驗中心的檢驗人員們就開始有條不紊地工作了。先隨機抽取成熟的蘋果,之后進行采樣檢驗,檢驗合格的蘋果才能順利進入市場。鄉鎮一級每年要抽檢蘋果上千次,其中農藥殘留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也是蘋果檢驗中最重要的一項指標。
洛川蘋果檢驗中心的負責人說:“洛川的蘋果不僅要符合國家統一標準,而且用于出口的蘋果需要達到外貿企業的許多嚴苛標準。自檢驗中心成立以來,還沒有發現一例不合格的蘋果。”
既然洛川蘋果具有如此好的銷路,為什么還要經過嚴格的檢驗,“多此一舉”地貼上身份證來銷售呢?
“我們的蘋果再受歡迎,洛川縣也一共只有50萬畝蘋果園,產量是固定的,果農的收入就是固定的。”王建峰認為,要實現果農的增收,只能讓洛川蘋果與其他蘋果進行差異化競爭,通過嚴格檢驗,承諾消費者放心果品,才能提高農產品在新型業態和高端市場中的比重。
蘋果上保險關中“麥客”變“果客”
一個真正的綠色蘋果是怎么煉成的?看看洛川特有的“蘋果客”,或許能找到答案。
正值仲夏,洛川到處都是郁郁蔥蔥的蘋果樹,每個果園都按照示范區建設要求設置了誘蟲燈、粘蟲板,果園上方設置了密集的防雹網。
最引人注目的是,許多疏密有致的果實都套著袋子,一些務工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給蘋果套袋,當地人們笑稱他們是“蘋果客”。
洛川蘋果成熟前90天,是蘋果套袋的高峰,套袋不僅是為了讓蘋果色澤鮮艷,更重要的是為了防止農藥污染和防治蟲害。據果業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洛川縣種植蘋果面積達到35萬畝,每年夏天需要套袋的蘋果40億只之多,僅靠本地的務工人員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時間緊迫,不能及時套袋,就不能保證蘋果的正常質量,全縣每年大概需要12000人才能及時把蘋果袋套完。
“蘋果客”從事的是一份非常繁瑣的工作,因此回報也比較可觀。平均每個蘋果套袋可得到3~4分錢,一天下來,有經驗的蘋果客可獲得100多元的報酬。
但是蘋果在生長過程中仍會遭遇許多風險,如何避免冰雹天氣的傷害,防范自然風險也是洛川蘋果產業發展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給蘋果上保險,這是洛川縣的新招法。洛川縣從2007年開始試點農業政策性保險,具體做法是,每投保一畝蘋果保險費80元,政府承擔40元,農民承擔40元,最高保險金額2000元。這項政策四年來已累計實施了18萬畝,為果農解了后顧之憂。
此外,洛川縣建立了防雹增雨監測指揮體系、通訊網絡體系和火力布局網絡體系,先后建成了數字化測雨雷達、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管理系統和空域申請系統。“遇到天氣突變,我們半夜也會用喇叭廣播通知村民,提醒大家早做預防。”洛川某農村合作社社長告訴記者。
在蘋果產業加速發展的同時,土地肥力與農業生產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王建峰說:“洛川持續生產蘋果60年來,曾有一段時間,我們明顯感到蘋果質量在下降,調查后發現問題出在土壤肥力上。長期使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地結塊等現象,很難恢復到原來的肥力水平。”
為恢復土壤肥力、提高蘋果質量,讓洛川人民也走上循環經濟的路,自2008年起,洛川縣發起了“百萬生豬”大行動。“道理很簡單,養豬可以增收,而豬的糞便排泄物,本身就是果蔬的良好肥料,使用有機肥,又能恢復土壤肥力,何樂而不為?”王建峰解釋道。目前洛川縣的目標是在5~10年內,生豬存欄達到65萬頭,屠宰加工各類豬肉及產品7.5萬噸,有機肥10萬噸,建成陜西省最大的“蘋果豬”養殖基地。
要從根本上避免風險,還要提高果農們自身的風險意識和種植水平。為此,洛川縣政府每年都要定期培訓,還組織果農赴日、韓學習。同時日、韓專家也會到洛川親自指導,與果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