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在圖書出版機構,由于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學術專著備受冷落。它并未實現其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價值。編輯在策劃這類選題時,應該找準學術著作的學術定位、讀者定位和作者定位,并充分掌握市場規律,主動承擔一部分營銷人員的職責,從多方面培育學術專著適應市場這一土壤的特質。這樣,學術專著亦可成為圖書出版機構的經濟增長點。
關鍵詞:歷史類;學術專著;選題策劃
中圖分類號:Z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8-0117-02
一、引 言
學術專著是指研究者在某一知識領域進行探索,并以圖書的形式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新出版的學術專著一般反映了某個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從表象來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類圖書擁有較為狹窄范圍的讀者群,其營銷范圍也十分有限,產出與投入似乎并不成比例,圖書出版機構的經濟效益難以實現。這些困難意味著圖書出版機構若出版學術專著必須冒著虧本的風險。由于這些問題不能有效解決,學術專著在出版社備受冷落,一些出版社要么不出版該類圖書,要么采取要求作者資助出版等方式規避風險。一時間,學術專著成了讓出版社陷入兩難的“雞肋”。
其實,學術專著具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重的出版價值,值得圖書出版機構投入資本,應該在圖書出版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策劃出版學術專著是必須和必要的。一方面,學術專著反映學科最新研究動態,代表了科技的進步,必將助力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它們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圖書出版機構作為傳播精神文明的陣地與窗口,對宣傳這些成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與一般的暢銷書相比,學術專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較大的知識“含金量”,有可能成為圖書出版機構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學術專著的出版現狀卻不容樂觀。一些圖書出版機構讓作者承擔出版費用的做法固然有效,但是,許多學者面臨科研經費緊張的問題。如何讓學術專著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是每個圖書出版機構應該有所思考和有可能解決的。筆者認為,脫離學術著作出版的兩難處境,應從選題策劃這一源頭抓起。
二、學術專著的選題策劃應找準幾個定位
圖書出版機構的編輯在進行學術專著選題策劃時,應找準以下幾個定位。
(一)學術定位
學術專著的選題產生的首要條件是反映學科最新研究成果,而不是陳詞濫調、老生常談。對于歷史學科來說,客觀的史實是唯一的,但對它的記載方式和分析卻因學者的不同而見仁見智。“不同的聲音”甚多,圖書出版機構的編輯應憑借慧眼,從“故紙堆”中篩選出具有學術意義的成果出版。
如《中國災害通史》一書的出版,填補了以災害角度撰寫通史的出版空白。同時,其先秦分卷,又填補了利用考古資料、稀缺文獻資料對先秦災害史進行系統性研究的空白。該書確實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并定位于此。
(二)讀者定位
讀者是圖書產品的消費者。找準讀者定位的首要前提是,編輯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通過得出的調查數據明確讀者群的位置和數量。也就是說,應做到心中有數:該學術專著出版后,對此類問題的主要關心者是誰?讀者大概有多少?還應考慮如何擴大讀者范圍。這樣,在圖書的出版過程中才能有的放矢。然后,編輯可以采用發散性思維,尋找邊緣讀者,挖掘潛在讀者。
《中國災害通史》作為一部史學專著,其讀者主要是古代史研究者。我們可以將古代史研究者擴大至歷史研究者:在繼第一版出版時間下線至清代,第二版應考慮出版近現代卷。而且,先秦災害史等卷主要借助稀缺文獻資料,從災害的角度展開的梳理、研究,是前所未有的。這對史學、文學領域的文獻學分支學者是有所幫助的。對于考古學者,通史匯總了各個歷史朝代災害的古籍記載,可以作為與考古發掘成果相互印證之用。災害通史按照目前自然災害的門類進行分類、列表、統計,它所提供的詳實、精確的數據對于當前自然災害的研究者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比較意義。
在自然災害頻仍的當代,當人們渴望了解災害,尋找救災抗災良策之時,這套叢書立足大眾讀者,從初識災害源頭的遠古談起,無需具備非常專業的知識即可讀懂,并可對中國古代災害學知識有一個大致了解。通史按照認知順序,羅列古代的各類災異和救災措施,穿插作者的學術觀點和見解,讀者閱讀該書,可達到“讀史”、“借鑒”的雙重意義。
此外,該書還囊括了以往災害史研究的主要成果,無論是對史學研究者、館藏資料,還是災害研究者都起到參考之用。這是一個“一箭”而擊中大眾和學術雙雕,讀者定位精準的學術專著的成功范例。
(三)作者定位
有了合適的圖書選題后,尋找合適的作者是圖書出版機構的編輯應該重點考慮的。因為這很可能決定一本圖書的成敗。可以通過以下的途徑尋找作者:
途徑一:利用作者資源庫。在已經合作過,或擬合作的作者中尋找合適的作者,最好在該學科領域有一定的造詣。編輯可將選題思路告之,并在以后的流程中全程進行監督。
途徑二:參加學術活動。積極參加有關的學術會議等活動,以此結識合適作者,并建立合作。
途徑三:關注學術研究。查閱學術期刊及學位論文,關注學術研究的動態、前沿,挖掘有潛力的作者。途徑四:借助媒體手段。可以通過在網站上發布征稿啟事等手段,在回應者中挑選合適的作者。
通過這些途徑,基本可以找到合適的作者。找到合適的作者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需要在編輯的指導和督促下,完成書稿的寫作。在作者寫作過程中,編輯應該思想明確,始終不背離選題初衷,分以下幾個步驟保持與作者的聯系:①告之作者寫作目的,與之商議、調整寫作風格;②與作者定期交流,協助其解決困難;③按照選題設想修改、完善書稿。
三、出版流程中培育學術著作的市場特質
編輯是圖書出版機構的主體,其工作貫穿于圖書出版的始終。在學術專著的出版過程中,編輯的作用不可忽視。除了組稿、審稿、編輯加工等常規工作外,還需要施展特殊的“本領”。這項工作其實是要求編輯承擔一部分營銷人員的職責。
在圖書出版機構中,編輯人員一般負責書稿在出版社內部運作的環節,練內功;營銷人員則主要負責圖書進入市場后的環節,練外功。由于目前職能分工所限,兩種人員的工作有一定的脫節。對于暢銷書和長銷書,這種脫節不明顯,但是對于市場認可有難度的學術著作,脫節及其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學術專著要么曲高難和,問津者寥寥,要么在營銷人員的建議下,變身為“另類暢銷書”,不倫不類,書名與內容嚴重不符。這就要求編輯應充分分析市場,并尊重市場規律,在自己工作的各個步驟充分考慮市場因素,在書稿中盡可能有意添入更多的市場元素。而不是懷抱金磚,卻賣了一個白菜價。
這里以《最早的中國》一書為例來對這個問題進行說明。《最早的中國》是一本考古學學術專著,它全面總結和介紹了夏代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半個世紀以來的發掘情況,也不乏新的考古發現,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作者是“地道”的考古學者,擅長城市考古學。出版一本充滿數據、圖表的發掘報告的考古學專著,讓外行人聽起來毫無興趣。但是,有經驗的圖書出版機構的編輯獨辟蹊徑,他們把該專著的學術基調定位為“文化”,讓讀者從文化的角度了解考古,無形中大大拓展了讀者群。
在此學術基調下,編輯與作者一起刪除了一些枯燥的數據,增添了一些精美的圖片,化客觀直接的學術語言為文學語言,增設懸念,加入了喚起讀者探索奧秘的因子,于是,一本圖文并茂,知識含量豐富,充滿探險色彩而并不深奧的學術專著誕生了。這本書的讀者定位是多重的:歷史考古學者當然關注本專業專著的出版,因為他們渴望通過閱讀,從獨特的視角了解二里頭遺址的新發現;其他文化研究者也不會放棄這個接觸另一個相關領域的機會,獨書名就有濃濃的文化味道。即便是一些從未接觸過考古學科,但有著強烈求知欲、探索欲的人群也會選擇購買,因為在這個讀圖時代,他們“讀得懂”這本書,不費時費力地就填補了知識盲區。
四、學術專著的出版應走出幾個誤區
當然,學術專著并不等同于目前所謂“市場書”、“暢銷書”,它的學術性是不能偏廢的。但是它又處于市場中,不能脫離市場而生存、發展。這一矛盾是目前圖書出版機構未能解決的難題。問題的解決并非易事,應努力讓學術專著走出幾個誤區。
誤區一:跟風出版。學術專著不同于暢銷書,不能走跟風出版之路線。獨創、新穎是其生命力所在。跟隨市場暢銷書之風出版學術專著,會降低其學術價值,改變了出版該類書的初衷。
誤區二:脫離市場,“陽春白雪”。學術專著的出版是出版機構的產品,沒有市場就沒有競爭力,也不會生存下去。適應市場是學術專著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
誤區三:編輯主內,營銷主外。如果圖書出版機構的這兩類重要人員分工涇渭分明,各自知識點的盲區很可能將有價值的圖書扼殺在襁褓中。對于編輯來說,內外兼修,充分考慮市場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在學術專著的選題策劃階段,編輯應在保證其學術性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市場的因素,有意識地培養它的市場特質,讓它在孕育期就朝著適應市場的方向發展。如何尋找學術性與市場二者的平衡點,是圖書出版機構的編輯需要思考并在實踐中總結、探索的,也是其承擔知識普及、文化傳播責任使然。
參考文獻:
[1]劉箴言.學術專著的營銷[J].科技與出版,2002(6).
[2]黃敏.淺談學術圖書的出版創新[J].科技與出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