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2年創設會以陜西法政學堂為基礎,將三秦公學、陜西農業學堂、陜西實業學堂、陜西高等學校等校并入,合組成立“西北大學”。1913年,西北大學創設一年之后,《學叢》創刊。本文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獻考證,論述了辛亥革命前后西北大學和《學叢》的演變及發展歷程。
關鍵詞:西北大學;《學叢》;學術性和新聞性一體
中圖分類號:G5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8-0113-02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各地革命黨人紛紛起義成立地方軍政府。當年10月,由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組織的“秦隴復漢軍政府”成立,軍政府設教育部,曹雨亭任部長。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陜西軍政府更名為“中華民國秦軍分政府”,張鳳翙任大都督。原教育部改為教育司,李元鼎任司長。
鑒于西北人才缺乏,以張鳳翙為首的軍政當局決定,創辦西北第一所大學——西北大學。張鳳翙認為,創辦西北大學,關系于“現時之建設”、“將來之建設”、“外部之防御”。他與甘肅、新疆兩省商議后,成立“西北大學創設會”,并親自出任會長,同時推舉關中法政大學校長錢鴻鈞為校長。創設會以陜西法政學堂為基礎,將三秦公學、陜西農業學堂、陜西實業學堂、陜西高等學校等校并入,合組成立“西北大學”。西北大學在1912年6月開始招生,設大學預科和法、文、商、農各專科,生源遍布陜西、甘肅、新疆等省,共計五百余人,除中學畢業生外,還有前清秀才、中學肄業生以及私塾中的社會青年等。
1911年11月,陜西都督署就西北大學立案問題正式上書袁世凱北洋政府教育部。北洋政府教育部在給陜西都督署的咨復中稱:“大學規模弘大,經費浩繁”,斥責陜西籌辦西北大學妨礙普通教育之行徑,并責令西北大學停辦。張鳳翙在兩次上書遭拒后,頂住北洋政府壓力,排除萬難,和錢鴻鈞等西北有識之士堅持繼續籌辦西北大學。當時學校文科學長崔云松說:“吾陜西北大學,籌備之艱苦,經營之慘淡,當局者煞費心血,始得聿觀厥成……有非言語可以形容者。”
1913年3月,西北大學籌備成立出版部,地址設在學校東側,有印刷機2臺,石印、鉛印機各一部。出版部除印刷講義、學生文稿外,主要任務是印刷書刊,其中包括西北大學校刊《學叢》。
1913年7月1日,西北大學創設一年之后,《學叢》創刊。《學叢》是辛亥革命后我國高等學校創辦最早的報刊之一,又名《西北大學學叢》,也是民國時期陜西高等學校創辦的第一份報刊。《學叢》創刊號凡例中說“按月發刊一次”,特殊情況時也可“因材料之多寡隨時增減”。
關中知名人士劉芬為《學叢》創刊號撰寫序言,闡釋了刊名含義:“課余之暇,或本心得而抒偉論,或因雄辯而發危言,筆而錄之,采而輯之,名曰《學叢》。”
在《學叢》創刊號上,陜西都督、西北大學創設會會長張鳳翙題詞:“障百川而東之,挽狂南(瀾)于既倒”。首任校長錢鴻鈞的題詞是:“中原板蕩起紛爭,手挽狂瀾不用兵,滄海橫流誰砥柱,文章經世勗諸生”。
《學叢》創刊序言中說:“民國新造,干濟需才……求實用,祛清談,化黨見,謀公益……綿文武之遺澤,宏漢京之雅化”,明確了樹立理論聯系實際之文風,復興漢唐文化為使命的辦刊宗旨。
《學叢》刊載的內容分為論說、講演、雜纂、紀事四部分,充分體現了以學術性強的論說、講演為基礎,與紀事、判例、譯述等相結合,采百家之長的辦報思想。在創刊號上,發表了學生楊季時等人的論文37篇,并刊載了17件西北大學大事。其中,《致部視學說明本大學開辦各科之大要》對西北大學創設之緣由和大學科目專業設置作了詳細介紹。
創刊號還報道了當時學校舉辦的一些活動,如蠶科一、二班及簡易班飼養春蠶的實驗活動,對國際上舉辦的一些學術會議也作了簡短報道,如圣彼得堡“關于鐵道安全之國際會議”、柏林“萬國飛行博覽會”、莫斯科“萬國飛行發動機博覽會”、巴黎“第四次法語國間之醫師會議”、倫敦“萬國園藝博覽會”、華盛頓和紐約的“第八次萬國應用化學會議”以及巴黎“萬國時刻計算會議”等等。
創刊號刊發的學生論文,也頗有學術見地。如,政治科二年級學生陳忠秀的《內閣政治之得失》一文,從分析日、德、英、美、法諸國的政治制度入手,論述內閣政治在我國實施的利弊,提出“國會中必有二大政黨之對立”和“兩黨需有相當之程度”的觀點,認為“我國政黨既非歷史之根據,且無政見之可言,使之組織內閣,非若傀儡登場。”政治科學生華儼、董彥儒、陳忠秀、陳宏滔等撰寫的《社會主義能否適行于今日之中國》,是我國較早對社會主義學說進行研究的文章,在當時具有很大的學術爭鳴性。另外,在楊季平《武裝平和論》一文中,還涉及到英、德、美、法、奧、意、日等國的戰艦、巡洋艦、驅逐艦、水雷艇、潛艇等新的軍械裝備知識。
《學叢》集學術性和新聞性于一體,體現出鮮明的辦刊宗旨和特點。創刊號凡例中說,《學叢》之創辦重點在于“研究學術”,“所登文字注重學理,凡與學術無關者,概不刊入。”辦刊人之態度嚴謹,可見一斑。
由于辦學資金困難,《學叢》創刊不久便陷入了經費不足的窘境。《學叢》第二期延至當年9月才出版。《學叢》共發行4期,現存的第四期由于缺頁嚴重,無法辨認出版日期,只能從邏輯上推斷《學叢》在1913年底或1914年初停刊。關于其停刊的原因,還得從軍閥陸建章入陜、西北大學停辦說起。
1914年6月,袁世凱把陜西大都督、創辦西北大學的張鳳翙調往北京,封“揚威將軍”,為其稱帝上表造勢。之后又派陸建章率兵入陜,取代了張的職位。陸建章早在滿清時期就跟隨袁世凱,是其親信之一。陸建章主陜之后,于當年冬將西北大學校長錢鴻鈞逮捕,并撤銷三秦公學。1915年春,學校開學時,西北大學僅有學生一百余人,教師不安心授課,學生無心學習,陸建章隨即將西北大學撤銷,改為陜西法政專門學校。兩年中,政局動蕩,陜西高等教育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學叢》很可能在張鳳翙調離前后就已停刊。
1915年,西北大學撤銷改組,陜西法政專門學校成為陜西唯一的高等學府,規模較小,綜合實力相對較弱,在其辦學期間,學校沒有正式的報刊出版。
1918年春,軍閥劉鎮華任陜西省省長。1922年4月,代馮玉祥督軍職務。1923年,劉鎮華提出籌辦西北大學,并經北洋軍閥政府獲準立案。1924年,國立西北大學在西安再次建校,學校出版部恢復,出版部“辦理本校周刊、講義等事”。
出版部設主任1人,另有事務員、書記若干。主任兼任周刊或特刊總編輯。以后,又成立出版委員會。在這期間,出版部陸續出版了《西北大學周刊》、《學生會半月刊》、《國立西北大學一周年紀念特刊》(1924年)、《國立西北大學校二周年特刊》(1925年)和《國立西北大學、陜西省教育廳合辦暑期學校講演集》(第一輯、第二輯)等。
《西北大學周刊》是“教職員及學生共同研究學術、發表意見之樞紐,并公布本校行政及對外來往公牘等件”。1924年10月 的周刊載有東南大學國文系主任陳鐘凡教授《陜西紀游》一文,記述與魯迅等西北大學講學的經歷。該刊現已佚失,僅見單演義教授《魯迅在西安》一書中引用過其中的有關報道。
《學生半月刊》大約創刊于1925年,由學生組稿,是學生研究學術、發表意見之總樞,實物今已不存,僅見《國立西北大學二周年特刊》中有報道。
《國立西北大學一周年紀念特刊》(1924年)、《國立西北大學校二周年特刊》(1925年)和《國立西北大學、陜西省教育廳合辦暑期學校講演集》(第1輯、第2輯)等都是西北大學復校后出版的紀念刊物,在這些紀念性質的校刊中,《國立西北大學一周年紀念特刊》、《國立西北大學校二周年特刊》欄目包括紀念述略、學制、各科學生狀況、設備、集會一覽、行政資組織一覽、學藝團體概況、校友題名等八部分。其中有本校現任教職員一覽表、本校去職教員一覽表、本校學生籍貫、年齡統計表、校友題名、學術團體報道以及圖書館新進圖書等。尤其是關于哲學研究會成立宣言的報道,直言“惡劣而黑暗的社會”、“陰沉而煩悶的空氣”,并且要“創造出我們自己的正確而清切的宇宙觀及人生觀”,在當時北洋軍閥統治下,登載這樣的“狂悖”之言,需要校刊編輯者多么大的勇氣,其革命精神令后人敬佩。
1925年3月29日出版的《國立西北大學、陜西省教育廳合辦暑期學校講演集》第二輯還載有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此文與先生之前的專著《中國小說史略》中的理論、例證略有不同,闡述得更為深入,與該書互為補充,豐富了原著中的某些說法,具有很大的學術意義。同時刊載的夏元瑮先生《物理學最近之進步》一文,是最早系統地向我國西北地區傳播相對論的論文。夏元瑮先生時任北京大學理科學長,曾在1919年赴德國留學,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師承于愛因斯坦和最早向中國傳播相對論的學者之一。
1925年3月,劉鎮華被國民軍胡景翼趕出陜西,逃往山西太原。1926年4月,劉鎮華卷土重來,以十個師兵圍西安城,制造了“西安圍城事件”,在這期間,西大被迫停辦,圍城事件之后,學校又進行改組,改組后的名字為“西安中山學院”,后為“西安中山大學”。
西安中山大學成立后,為促進西北文明、發揚固有文化以喚醒西北民眾思想旗艦,出版了校報《西安中山大學日刊》,此報的發行直至1931年1月,西安中山大學改為陜西省立高級中學為止。
雖然《學叢》僅發行4期,存在不到兩年時間,但是其存在的重要意義,應為后人重視。西北大學建校之前,國內有10所大學,辦有報刊的大學僅有5所。《學叢》是我國綜合性大學中創辦最早的報刊之一,同時也是目前所知地方政府(省立)大學創刊最早的一份集學術性和新聞性于一體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