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運用雙對數C-D生產函數模型來實證檢驗各類基礎設施投資與農業經濟、非農經濟和農民收入之間的內在關系。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基礎設施投資對遼寧農業生產、非農業生產、農民收入水平的產出彈性均具有顯著的影響,并且,教育基礎設施的作用最為突出。因此,遼寧省要繼續優化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結構,為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關鍵詞農村基礎設施投資;農業經濟;非農經濟;農民收入
中圖分類號 F32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0461(2011)11-0039-04
一、農村基礎設施的界定
農村基礎設施(Rural Infrastructure)是為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及農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各種要素的總和[1]。不同的國內學者對農村基礎設施所涵蓋的范圍進行了不同的闡述。如孫開、田雷[2]將農村基礎設施分為三類:一是用于為農業生產提供必要物質條件的生產性基礎設施,包括農用土地、水土保持及田間道路建設、農田水利設施等;二是包括農村金融、信貸和保險支持及農村信息服務在內的服務性基礎設施;三是由農村交通運輸設施、通訊設施和農業生產資料與農產品的銷售設施構成的流通性基礎設施。劉倫武[3]認為農村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資金密集式的基礎設施,如:灌溉和公共水利設施,交通運輸設施,儲藏設施,加工設施,電力、自來水、煤氣;非資金密集型基礎設施,如:教育機構,農業研究和試驗設施,信貸和金融機構等;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如:法律、政治和社會文化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機構。
由此可見,盡管國內學者對農村基礎設施所包括的具體內容不完全相同,但各學者界定的農村基礎設施都包括經濟基礎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兩部分內容。因此,根據研究需要,本文沿用彭代彥[4]的分類方法,認為農村基礎設施包括三部分:一是生產服務設施,如水利設施、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服務機構等;二是生活服務設施,如醫療、文化設施等;三是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如教育、道路和通信設施等。
二、農村基礎設施的研究現狀
國內外大量的文獻成果已經驗證,基礎設施的確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也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國內學者林毅夫(2000)[5]、鞠晴江、龐敏(2005)[6]、劉倫武(2006)[7] 的研究成果表明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非常有利于農村經濟的增長;而彭代彥(2002)[4]、劉曉昀(2003)[8]、李銳(2003)[9]、樊勝根(2002)[10]、鞠晴江(2006)[11]、張亦工、胡振虎(2008)[12]等學者對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村居民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析,其研究成果表明農村基礎設施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
在國內學者的研究中,由于統計數據等的限制,大部分的研究是以全國或省份為單位展開的。大部分的國內學者根據搜集到的時間序列數據或橫截面數據,不是運用基礎設施的存量指標,而是采用基礎設施的流量數據作為分析對象。實證分析的多數研究側重分析農村基礎設施如何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缺少農村基礎設施與非農生產之間關系的研究①。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非農經濟不僅可以促進農民脫貧、也有助于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的發展。為此,本文采用農村基礎設施的存量指標,通過搜集遼寧省的時間序列數據,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與農業生產、非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以分析和判斷遼寧省在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為相關部門科學制定農村基礎設施政策提供判斷依據。
三、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結構對遼寧省農村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選擇與平穩性檢驗
西方經濟學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可以計算各種生產要素的產出彈性。因此選用雙對數C-D生產函數模型來實證檢驗各類基礎設施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雙對數C-D生產函數模型為:
LnYi=i+iLnXi+εi(1)
模型(1)中的Yi(被解釋變量)為農村經濟發展變量,具體包括三部分:農業總產值(Y1)、鄉鎮企業總產值(Y2)、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
( Y3)。 Xi(解釋變量)代表各類農村基礎設施投資;εi是隨機誤差項;i和i是需要估計的參數,其中 i為回歸系數,反映了各類基礎設施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
考慮到遼寧省農村數據的可獲得性,并結合農村基礎設施的分類,這里選取1993年到2007年鄉道公路里程(X1 )、農村用電量(X2 )、平均受教育程度(X3 )等變量分別代表道路、電力、教育等農村基礎設施變量。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根據《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中“各地區農民家庭勞動力文化狀況”數據,賦以不同文化程度相應的年限權重后進行加權計算而得②;其余指標數據均來自《遼寧統計年鑒》。時間序列變量不同于橫截面變量,如果運用非平穩的時間序列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有可能產生偽回歸,即,盡管回歸分析的擬合優度和顯著性檢驗效果都很好,但實際上僅是一種數字上的巧合,分析的變量之間也許沒有任何關系。因此,需要先采用ADF檢驗法對時間序列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后再進行回歸分析。本文使用Eviews5.0對模型中各變量分別進行平穩性檢驗,其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二)基礎設施投資結構對遼寧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影響
使用Eviews5.0軟件估計模型(1),具體結果如下:
1. 基礎設施投資結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LnY1=-7.944+1.114LnX1③+0.454LnX2
+5.750LnX3④ (2)
t=(-3.257)(1.648)(6.493)(4.548)
Adj-R2=0.958F=100.8099DW=2.378
回歸方程(2)測算了各類基礎設施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調整后R2達到0.958,且不存在自相關,說明模型的解釋力很好。電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歸系數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道路(LnX1)的回歸系數通過了15%的顯著性檢驗,說明道路、電力、教育等基礎設施對遼寧省的農業生產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影響,其中,影響最為顯著的是教育基礎設施,其次為道路設施,電力設施的影響作用最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鄉村公路里程的增長率每增長1%、農村用電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長1%,農業總產值將分別平均增長1.114%、0.454%和5.750%。
2. 基礎設施投資結構對非農業生產的影響
LnY2=-17.589+1.975LnX1+0.701LnX2
+10.706LnX3 (3)
t=(-4.506)(1.826)(6.270)(5.290)
Adj-R2=0.962F=110.585DW=1.750
回歸方程(3)測算了各類基礎設施對非農業生產的影響。調整后R2達到0.962,且不存在自相關,說明模型的解釋力較強。電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歸系數也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道路(LnX1)的回歸系數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說明道路、電力、教育等基礎設施對遼寧省的非農業生產具有顯著影響,其中,教育基礎設施的影響最為顯著,道路設施的影響其次,電力設施發揮的作用最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鄉村公路里程的增長率每增長1%、農村用電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長1%,非農業總產值將分別平均增長1.975%、0.701%和10.706%。
3. 基礎設施投資結構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LnY3=-4.555+0.557LnX1+0.362LnX2
+4.786LnX3(4)
t=(-2.186)(0.965)(6.058)(4.430)
Adj-R2=0.952F=87.263DW=1.911
回歸方程(4)測算了各類基礎設施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估計結果顯示方程擬合優度較高,模型具有較好的解釋力。電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歸系數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道路(LnX1)的回歸系數通過36%的顯著性檢驗。刪除道路(LnX1)自變量后的回歸方程如下:
LnY3=-4.779+0.375LnX2+4.868LnX3(5)
t=(-2.805)(6.884)(5.409)
Adj-R2=0.962 F=177.965 DW=2.132
回歸方程(5)擬合優度較高,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電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歸系數均通過檢驗,這表明電力、教育等基礎設施有助于提高遼寧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其中,教育基礎設施的影響系數仍然高于電力基礎設施。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村用電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長1%,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將分別平均增長0.375%和4.868%。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以上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教育、道路、電力等各類基礎設施投資對遼寧省農業生產、非農業生產、農民收入水平均具有顯著的影響,并且,教育基礎設施的作用最為突出,在促進農業生產、非農業生產和提高農民收入中的作用遠大于其他基礎設施的作用。農村道路基礎設施對農業與非農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在影響農民收入增長方面卻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⑤以上實證分析的結果也反映出遼寧省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據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繼續增加對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力度
盡管隨著經濟的發展,遼寧省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絕對值呈現不斷增長趨勢,但投資的比重卻有下降的趨勢(“十五”約為1.14%,“九五”時期為1.23%,“八五”時期為1.09%等)。遼寧省農村基礎設施存量增長率與農業產值增長率之間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14,不能驗證世界銀行關于基礎設施存量增長率與經濟發展之間具有正相關的經驗性結論[13]。農村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已成為制約遼寧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有必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作為一種公共產品,農村基礎設施提供的服務不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而且能夠產生外部正效應。因此,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既有經濟效益,也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既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也有利于非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由于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存在較大的投資風險和非確定性,有必要由政府進行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因此,遼寧省要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不僅要加強水利、道路、電力、通訊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也要繼續增加農村教育、公共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的投入量。
(二)科學調整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結構
實證分析表明,不同基礎設施投資的產出彈性不同。因此,短時間內,在資金供給規模不發生大變動的狀態下,有必要優化配置現有的基礎設施投資存量,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主體,以緩解農村基礎設施投資資金短缺的壓力。在現有財力條件下,重點投向農村義務教育、道路、電力等投資效率高的領域,而適當壓縮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支出。
(三)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政府投資、集體投資、銀行貸款等成為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主要來源。由于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周期較長,收費較低,甚至是無償服務,而且其回收周期長,資金周轉慢,這就使得商業性銀行貸款不愿意為農業基礎設施的建業提供資金融通[14]。根據《遼寧省統計年鑒》,2005年農業貸款占銀行總貸款額的比例為6.45%,2006年為6.40%,2007年為6.51%。顯然用于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的銀行貸款比例沒有明顯增長趨勢,且其貸款比例遠低于工業貸款和商業貸款的比例(2007年工業貸款比例為13.42%,商業貸款比例為9.55%)。因此,有必要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積極運用資本投入、補助、貼息、擔保、以獎代補等政策措施,吸引社會資本、農民積累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在鼓勵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時,應當考慮到偏遠、貧窮地區的配套能力,有選擇地降低資金配套標準或者允許村民以勞動投資代替資金投入[15]。
(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監督機制
為規范與約束農業基礎設施投資主體的行為,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監督約束機制,以保證投資效果的實現。為此,遼寧省首先要明確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監督機構,以保證監督活動的客觀性;其次要明確監督主體,既強調內部監督,也要明確外部監督的重要性;最后可以初步探索省級農業投資立法,以實現農業投資的法制化。
[注釋]
① 鞠晴江(2005,2006)利用1996年第一次農業普查數據分別對基礎設施與農業生產、非農業生產、農民收入進行了橫截面分析。
② 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為1年,小學程度文化為6年,初中程度為9年,高中程度為12年,大專及大專以上為16年。
③ 由于LnX1為二階單整,所以回歸分析中采用的是LnX1的一階差分形式。
④ 因為自變量X4 和X5沒有通過統計檢驗,因此方程只包括三個自
變量。
⑤ 之所以沒有通過檢驗主要是由于我國的投資體制制約,連接村與鄉鎮所在集鎮的鄉鎮道路由鄉鎮政府投資興建,而鄉鎮道路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鄉鎮財政收入和向農民集資。
[參考文獻]
[1] 楊 林,韓彥平,孫志敏. 公共財政框架下農村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J]. 宏觀經濟研究,2005(10):56.
[2] 孫 開,田 雷.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財政投入研究[J]. 經濟研究參考,2005(18):11.
[3] 劉倫武. 農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的基礎[J]. 農業經濟,2002(9):35.
[4] 彭代彥. 農村基礎設施投資與農業解困[J]. 經濟學家,2002(5):79.
[5] 林毅夫.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建設 啟動農村市場[J]. 農業經濟問題,2000(7):2-3.
[6] 鞠晴江,龐 敏. 基礎設施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J]. 經濟體制改革,2005(4):89-92.
[7] 劉倫武. 農業基礎設施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J]. 財經科學,2006(10):91-98.
[8]劉曉昀. 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戶收入和支出的影響[J]. 中國農村觀察,2003(1):31-35.
[9] 李 銳. 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投資效益的數量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03(2):5-9.
[10] 樊勝根,張林秀,張曉波. 中國農村公共投資在農村經濟增長和反貧困中的作用[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13.
[11] 鞠晴江.基礎設施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J].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113-116.
[12] 張亦工,胡振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民增收研究[J]. 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2):90-96.
[13] 世界銀行. 讓服務惠及窮人[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14] 方 芳,錢 勇,柳士強. 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的實證分析[J]. 財經研究,2004(2):90-94.
[15] 易紅梅,張林秀,Denise Hare,劉承芳. 農村基礎設施投資與農民投資需求的關系——來自5省的實證分析[J]. 中國軟科學,2008(11):115.
The Study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Effec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Liaoning Province
Wang Wei
(Liaoni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henyang 110036,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pplying bi-logarithm C-D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empirically tests the inner relation among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s, agricultural economy, non-farm economy and the farmers' income in Liaoning.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ha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output elasticity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non-farm economy and the farmers' income in Liaoning.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is the most obviou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tinue optimizing investment structure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Key words:r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gricultural economy; non-farm economy; farmers' income
(責任編輯: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