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風潮正鋪天蓋地般蔓延全球——懷舊款的衣服鞋子賣到爆,老電影不斷被翻拍,前段時間,滾石30年演唱會更是一票難求……商家感嘆:唯有懷舊,才能喚起回憶、激起共鳴、促進消費。不過,在懷舊的洪流中,為我們記錄過無數感動一刻的黃色巨人柯達,卻未能延續“柯達一刻”,反而再次爆出破產傳聞。雖然公司予以否認,但評級機構惠譽和穆迪已將柯達的評級下調至“垃圾級”,公司股價近期一度跌至0.54美元,創下近50年來股價最低點。要知道,柯達在1990年代中期,股價曾達到90美元/股,如今99%的市值灰飛煙滅。
說起來,在眾多懷舊物品中,膠卷堪稱懷舊圣物。記憶里,公園門口總能看到一排五光十色、人頭攢動的膠卷商店。黃色的是柯達,綠色的是富士(這兩類最多),此外還有樂凱、柯尼卡等其他品牌。買好膠卷,第一大考驗就是裝膠卷,由于膠卷的價格不便宜,而且一卷只有36張,使得拍照成為一件必須慎重對待的事:只有在所有人到齊站好、咧嘴作出“茄子”的嘴型之后,才能按下那神圣的快門。全部拍完之后,某些相機會傳來自動倒卷的聲音,宣告這個膠卷徹底拍完。直到這時,誰也不知道拍得怎么樣——光圈快門設置妥當嗎?聚焦清晰嗎?孩子們在鏡頭前閉眼了嗎?謎底只有到沖印店取片時才能揭曉。
不過,這些美好的回憶早已成為懷舊時的談資,現如今,數碼相機的風行,改變了人們的拍攝習慣,也徹底改變了黃色巨人的命運。有誰能想到,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的誕生地不是別處,就是柯達的美國實驗室。1975年,首臺數碼相機誕生,可惜的是,直到1998年,柯達還在糾結要不要推數碼相機、要不要放棄膠卷。作為全球最大的影像產品供應商,柯達明知傳統膠卷業務開始萎縮,卻不敢放棄獲得過巨大成功的主業、放開手腳走向全新的數字業務。幾年的猶豫和糾結,讓一大批競爭對手搶得了先機,使自己陷入了絕境。
在進入21世紀后,柯達四次更換CEO,艱難地從傳統公司轉向數碼技術公司。2005年,柯達還拿下了美國數碼相機市場銷量第一。不過,這更像是巨人奄奄一息前的“回光返照”。因為2004年之后,它幾乎每年都在虧損。
商界有句老話,過去的成功就是未來繼續成功的阻礙。這話用在柯達公司身上,再臺適不過。抱著昔日大獲成功的膠片技術,柯達未能引領數碼變革,只能被動地跟隨和適應數碼時代。而對膠卷這一產品來說,被數碼技術打敗,則有更深刻的原因。
很多人在最初使用數碼相機時,會覺得數碼相機的最大便利在于立刻能看到拍攝效果,并能擺脫膠卷的束縛,無限制地反復拍攝。實際上,數碼相機的最大優勢還不在于此,它不僅能廉價地滿足每個人近乎無限的拍攝和表演欲望,同時,數碼照片沒有實體,只是一串串的數字,可以直接匯入互聯網的數字洪流中,極為方便地發布和共享自己的作品,滿足現代人空前的自戀和社交需求。因為有了數碼照片和數碼DV影片,互聯網的應用大為豐富,兩者相輔相成,共生共榮,聯手創造了新的虛擬世界。試想,沒有數碼影像技術,互聯網可能會無聊很多,也不會有Facebook和Youtube等執牛耳的網站。
從這個角度看,膠片相機的最大劣勢不是每個膠卷的成本,而是膠卷和照片難以遠距離大范圍分享。在網絡時代到來之前,發布是媒體的特權。傳統媒體數量有限,版面和時段資源都很稀缺,平凡的個人如同沉默的羔羊,難以表現自我、表達自我。到了網絡時代,技術的發展,使得發布空間無限擴展,每個人都可以站在虛擬舞臺中央,成為內容的創作者和發布者。一時之間,自我表達的欲望和創作的欲望瞬間爆發。因而,在這場數字化支持的表達盛宴之外,塑料制成的膠卷只能羨慕別人的熱鬧。因為塑料和數字的鴻溝,大到難以逾越,使得膠卷只能留在記憶中,而無法改變被淘汰的命運。
在風靡了大半個世紀之后,膠卷或許不會徹底消失,而是變成小眾喜愛的工具。柯達也許會專注為一小群人服務,讓攝影發燒友們延續“柯達一刻”。不過,不論柯達走向何處,所有人都應該感謝柯達,向這位曾幫助我們留住無數精彩瞬間的巨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