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加價
關注指數:★★★★
事由
在香港,水資源問題已迫在眉睫。當別人在估計淡水河流距干涸還有多久的時候,香港的問題竟然是淡水太多。1998年至2003年間,港府把價值30億港元的東江水排入大海,2005年亦傾倒了價值3億元的食水入海。在全球爭奪水資源的時代,香港之所以陷入這種窘局,全是因為當年跟深圳簽訂合約時承諾,每年會向深圳購買8億立方米東江水。但如今香港所有儲存淡水的設備都已滿溢,所以只能把食水傾倒進海。正當香港人要求減少購買東江水的時候,日前香港發展局與深圳當局更新了供水合約,仍維持年輸入8億立方米淡水的“傳統”。受人民幣升值及兩地通脹影響,合約的水價將提高。換句話說,香港政府將以更高的價錢,繼續購買多余的食用水。
解讀
要跟港府算這筆糊涂帳,先要理解香港購買8億立方米東江水的這個“傳統”。1963年,香港遇上了最嚴重的水荒,當時全港水存量不足使用50天,政府唯有開源節流,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當時,深圳水庫樂意為港提供水資源,可港英政府擔心供水權遭中方控制,遂以商業交易的形式,簽訂了東江一深圳的供水合作協定,這就是今天香港八成食用水來自所謂的“東江水”的原因。與此同時,香港自身亦發展供水系統,那些年建成的船灣淡水湖、萬宜水庫及樂排灣海水化淡廠,都是當時世界級的基建項目。這些設備建成后,香港對東江水的依賴已經大大減少。不過,為了確保香港旱荒來臨時亦能保持穩定供水,港府還是承諾購買每年最少約8億立方米的東江水。
之后多年,華南地區再沒有發生過大旱,船灣淡水湖、萬宜水庫存水豐富,加上香港產業轉型,大量工廠北移,對淡水的需求銳減,于是出現篇首所講的情形。香港一直有聲音要求發展局與深圳達成協議,從定額購買轉為彈性供水,即按實際耗用量收費,但發展局稱粵方要求港方提供確切需求量,而當局卻始終未能做到。于是港府只得默默接受了現如今總值112億元的新協議,比舊協議的94億元足足貴了18億。
有報道指出,全球有10億人沒有清潔的食用水,每年死于因設施不足而引發的水源性疾病人數多達500萬人。香港卻把這些珍貴資源倒進大海,這究竟是可惜還是可恥?
施政報告的老人福利
關注指數:★★★★★
事由
過去港府規定,領取生果金的長者,每年必須最少居住在香港60天。日前,曾特首的施政報告新增“廣東計劃”,容許于廣東省生活的香港長者,領取與生果金同額的津貼,變相撤回了居住地的限制條件。此外,政府亦進一步資助年滿65歲的長者,使他們在任何時間乘搭地鐵只需2元。這兩項政策似乎可以帶來新商機:在內地開設老人院,其目標顧客就是這批回鄉養老的香港人。
解讀
政府允許長者在內地辦理手續,不用回港便能領取全年的生活津貼;與此同時,老人2元搭乘港鐵的優惠,減輕了在香港境內活動的費用。這些好處都令在內地開設老人院的想法更具可行性。港人對老人服務要求相當高,在內地開設以香港人為對象的老人院,必定要有相當質素。
人口老化是現代社會必定要面對的問題,單是中國老齡社會衍生出來的商機,價值已超過1萬億元,并以每年1000億元的速度增長。若投資者開發一系列的“銀發產業”,包括老人日用產品、老人院服務、善終服務等,相信亦會有豐厚的市場回報。
“廣東計劃”已討論了近10年,但當中仍有很多可糾優化的地方,包括醫療券。另外,社會普遍期望“廣東計劃”是一個試點,將來可推廣到全國,讓長者安享晚年的時候,可以有更多不同的選擇。
區議會選舉
關注指數:★★★★
事由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后的第四屆區議會選舉,于11月6日舉行,將選出18區區議會共412個民選議席。是此區議會選舉和過往不同,今年區議會除了慣常的地區事務外,更多了一層新意:今屆區議會增設五個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席,新增的五個議席經超過15名現任民選區議員提名,再由香港選民一人一票選舉產生。由于這五個議席需要全港逾百萬市民選出,因此這五個議席亦被稱為“超級區議員”。另外,區議員在來屆特首選舉中亦將扮演一定角色。選舉委員會將增加75席分配予民選區議員,加上原來的42個議席,區議會將共有117個議席,由民選區議員互選產生。所以,今屆區議會的組成,對特首選舉有關鍵性的影響。
解讀
新增設的五個“超級區議員”議席,由全港市民一人一票選出,從表面來看是加大了市民的參與,以及選出議席的認受性。但是,專業人士認為,根據國際人權公約的要求,新增的議席和真正的普及而平等的選舉,尚有一大段距離。從每一票所代表的選民比例來看,亦不合理。例如350多萬市民,平均70多萬票才能產生一個區議會功能組別的立法會議員,但有些功能組別選民,百多票便產生一個立法會議員。
此外,此安排亦破壞了香港各級議會的分工。區議會主要以處理地區事務為主,主要以社區的民生議題為重點,在政治議題上只具有收集市民意見的功能,和立法會要求的全港視野不同。根據政改方案,區議員身上多了不少政治任務,這等于把區議員的角色和全港性政治議程掛鉤,破壞了香港議會的生態。
銀行叫停樓宇按揭
關注指數:★★★★
事由
近日,香港市面流傳消息指,隨著銀行提高按揭息率,花旗銀行、中信銀行國際及交通銀行香港叫停按揭申請,不再接受新的按揭貸款。據香港電視臺透露,花旗只接受流動資產值100萬元以上申請。此后,這三家銀行均作了不同程度的澄清。有見于銀行停止接受新按揭申請的傳言甚囂塵上,匯豐、恒生、中銀及星展等多間銀行均表示,其樓按業務維持不變。
對於停止接受新按揭申請的傳言,有行內人士表示,此乃由于銀行資金成本偏高,踏入第四季銀行業放慢了信貸業務步伐,個別銀行更收緊審批,令市場誤以為銀行停做按揭申請。
解讀
雖然是傳言,但反映了銀行對按揭信貸持有保守觀望的態度。銀行公會署理主席盧重興在初聞傳言時,曾表示對此無需憂慮,市場須觀望環球經濟發展,銀行在按揭業務上亦理應持審慎態度。
銀行收緊按揭信貸,反映銀行對按揭出現策略上的轉變。據金管局數據,按揭貸款批出金額按年下跌五、六成,原因在于外圍經濟持續不明朗,加上局方對物業按揭成數有所收緊,對非本地買家及二套房的按揭審批更為嚴格,令物業交投量轉趨淡靜。由于種種原因,銀行對按揭業務的投入已大不如前,紛紛開始抽身,依市場需求及周邊因素調整按揭策略。
如果經濟環境未有改善,加息將成為銀行再收緊按揭貸款的進一步策略,而此舉必將對地產業及房地產交投帶來更明顯的影響。業內人士指按揭市場現時確實存在加息推力,如果資金成本及存款競爭情況無改善,銀行便可能在年底加息0.25至0.5厘。有金融界人士表示,對比停止接受新按揭申請,加息的警號更值得市民留意,它對地產業影響更大。
勾地政策
關注指數:★★★★★
事由
日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復建居屋等政策。升斗市民固然高興,因為可以一圓置業夢。自2008年金融海嘯后,香港樓價不斷攀升,市民置業難過登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政府的“勾地”政策。雖然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到,政府會增加土地供應,降低樓價。然而,政府真的會如此做嗎?
解讀
若談到香港土地供應,必會提到。勾地政策”。地政總署會定期公布《供申請售賣土地一覽表》,若發展商有意,可向地政署申請,并報出底價。假如底價是政府所估計市價的八成,便會“勾出”該地拍賣,價高者得。
“勾地制度”,表面看似干擾市場較少,而且確保土地能以合理價格賣出。事實上,它助長地產霸權,導致樓價居高不下。若地產商認為,某塊地皮不太有吸引力,便會留地不勾,結果造成大量土地囤積。
盡管近期政府批出不少地皮,不過這些地皮的用處,大多與社會設施有關。例如用作興建私家醫院、興建校舍等,而用作興建樓宇的土地,卻少之又少。幾個月前,港府計劃推出兩幅在香港島的地皮,協助港鐵發展南港島線及觀塘沿線。有人質疑,港鐵坐擁巨大盈余,政府仍奉上寶貴的土地資源,有利益輸送之嫌。坊間質問,政府為何不愿批出大量土地,用作興建公屋、居屋,讓市民人人有屋住?
新居屋惹起爭議
關注指數:★★★★★
事由
為了回應中低收入家庭置業的訴求,政府在今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了復建居屋的新政策。新計劃的對象是每月收入低于3萬元,屬首次置業的家庭,計劃提供400至500平方嘆的單位。曾蔭權表示,新居屋計劃的定價及轉售政策要與時并進——將售價與合資格家庭的供樓能力掛鉤。例如一個月入2萬至3萬元的家庭,政府會將實用面積400至500平方吧單位的售價按照他們負擔的水平制定,初步估算為150萬至200萬元左右。除了新居屋計劃外,優化置安心計劃亦是這份《施政報告》的重點安居措施。曾蔭權提出“優化置安心計劃”,不但由“先租后買”變成“可租可買”(即申請時可選擇即以市價購買),更將推售時的市價定為“封頂價”。準業主行使購買權時,若遏樓市跌,即可以較便宜市價買樓;若樓市升,則可以封頂價買入單位,賺取差價。
解讀
重新推出的新居屋計劃,原意是資助有需要人士置業安居,但此計劃卻惹起極大爭議:新居屋設定“退市”機制,效果似有托市之嫌,歪曲了“居者有其屋”、協助市民置業安居的宗旨。由於新居屋計劃與樓市、樓價掛鉤,其角色和功能與原本居屋計劃有根本不同。源自1978年的居屋計劃,目的是為收入超過申請公屋入息上限,但不足以購買私人樓宇的市民,提供自置居所選擇,同時讓收入較高的公屋居民,加快騰出公屋單位,供有需要人士居住。遺慷的是,今次新居屋計劃并沒有上述功能。對此,曾特首表示,“新居屋計劃的目的,是令本地樓市出現失衡時提供緩沖”。即說明了,新居屋計劃只是一時一地的產物,其出現或隱沒,由經濟周期——更具體地說由樓價決定。新居屋計劃具體操作尚待房委會厘定,不過已經有一個基本準則,就是合資格申請者(每月收入3萬元以下)供樓負擔比率,若低於收入的40%,政府就會停售或停建新居屋。此等短視政策,只能暫時消解月入2萬至3萬元夾心階層人士的怨氣,而并非以解決住屋需求為宗旨。
這次計劃的另一個極大的爭議點,就是新居屋的補地價政策一改以往做法,這對舊業主并不公平,容易造成社會分化。曾萌權表示,新居屋業主在購入單位五年后賣樓,以購入單位時的資助額計算補價,不會跟隨物業市場升值而調整。也就是說,升值收益全歸業主所有。對于這等優化安排,新居屋業主當然高興,因為計劃提供了巨大誘惑,鼓勵業主賣樓套現賺錢,然后投入私人住宅市場。但是,30萬原居屋業主卻未能享用這種安排。
這個計劃被外界稱為“全城大抽獎”,由于回報高,令居屋住戶更愿出售居屋,提高居屋流轉度。安居之所反成投機工具,與當初提供居屋的原意本末倒置。
面對不同人士的訴求,政府需要謹慎擺平各方面的矛盾,確保本來利民的新居屋計劃和優化置安心計劃,不致脫軌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