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發表了任期內最后一份施政報告,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特區新立法會大樓發表施政報告。報告封面選擇了淺黃色,寓意充滿生機、朝氣、活力和希望,象征社會承前啟后,為未來攜手開辟新路。一如各方預料,該份報告以民生問題為中心,重點是房屋供應、貧富懸殊及人口老化,特別是關于復建居屋著墨甚多。由于這份施政報告總結了曾特首七年來在香港施政的心得,施政報告多達200余段,篇幅之長為其在任七份施政報告之最。
這份題為《繼往開來》的告別之作,以居有其所、老有所養、利民紓困、投資未來、美好生活和發展經濟六大范疇貫穿,內容涵蓋面廣。有評論稱,這也是其任內“最認真和內容最豐富”的一份施政報告,集務實與創新于一體。社會各方對施政報告都給予了充分肯定,連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也表示,這份施政報告全面、充實及具前瞻性,值得市民支持。憂患未解積極回應訴求
現時,歐債危機惡化,并非未來兩年可以解決,世界經濟發展不容樂觀,香港自難獨善其身。香港第三季度經濟增長4‰第四季度增長率更低,全年增長僅維持在5%水平而且,港府預測明年香港經濟增長會比今年略差。因此,香港在經濟、民生及政治上都面臨巨大挑戰,這些挑戰也是本屆政府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徹底解決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工作職位兩極化,全球人才競爭香港本地條件優厚的工作,低技術工作收入則停滯不前;而科技發展及工業北移,也導致香港部分藍領與中層管理職位逐步消失,原有從業人員即使保住職位亦需提升技能,應付知識型經濟的需要;這些都使香港貧富差距愈趨嚴重,已變成結構性社會矛盾。因此,社會出現一種呼聲,希望政府ftA-:~~會再分配,以公共政策及財政手段縮窄貧富差距。市民對政府角色的期望越來越高。
在這樣“外憂內患”的大環境下,此份施政報告將重點聚焦在了“民生”二字,努力為香港紓困排憂解難。報告幾乎巨細無遺地照顧到港人的需要,大至住屋,中至交通優惠,小至游泳月票,都為中下階層的港人安排好一切。不僅關心在港老人的運動健康,也為回廣東養老的老人安排好高齡津貼,盡顯其對各個階層的關注,特別是對弱勢社群利益,施政報告指出,分短、中、長期階段逐步加以落實。施政報告充滿新意,包括建議設立國際廚藝學院、發展電子教科書,以及建設李小龍展覽廳等。
復建居屋幫助市民置業
香港近年來樓價節節上升,不少港人都感嘆置業艱難。在這種情況下'房屋政策自然成為社會各方關注的焦點。正像曾特首所說,“對于房屋問題,我今天重申,香港永久居民每個人都要安居樂業。”此份施政報告,重點談及港府決定復建居屋,在“居有其所”這一民生問題上回應了市民訴求,顯然是適時之舉。
曾蔭權宣布,將重推新居屋計劃,并已要求房委會負責提供新居屋計劃下的單位,預期首批單位可于2014年或2015年預售。而政府亦會撥地推行有關計劃,由2016年至2017年起四年內,總共提供超過1.7萬個單位,每年約為2500至6500個單位,首個年度可提供2500個單位。將來土地供應增加,港府會以每年提供5000個單位為規劃目標。同時,新居屋計劃下的單位,也—樣設有轉售限制。為了保持靈活性,每年實際新建和推出的單位數目,將視乎當時市場的需求情況而定。
此外,為確保樓市健康平穩發展,曾蔭權重申,在未來10年,平均每年要提供可興建2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以及在未來五年落成共約7.5萬個公屋單位,即年均1.5萬1。至于月人約4萬港元以下的家庭,雖然長遠有能力負擔市值樓價,但如果未能儲蓄到足夠首付,港府@-N香港房屋協會合作,推行“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提供實而不華的中小型單位,使其先租住“置安心”單位,租期最長為五年,期間不會調整租金,且租住期內的一半租金,可以作為租客日后置業時的資助,以協助他們繳付部分首期。增撥資源改善教育醫療
教育方面,港府更決心增撥大量資源,在質和量上多方面改善教育。為向青少年提供多元升學途徑,特首建議撥款5億港元于2014年成立國際廚藝學院;同時增設一所青年學院,優先錄取非華語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讓中三以上的青少年有具職業導向的升學出路。以上兩個教育項目提供了共約2400個學額。此外,為推動高等教育界的研究風氣,施政報告中提出,在原有的180億港元的研究基金之上再注資50億,其中30億供六間有學位頒授權的白資院校競逐研究資金,其余20億以投資收入所得的年均1億港幣,取代政府每年撥給研資局的l億元經常眭撥款。
醫療問題也成為施政報告的一大重點,從政策導向、增撥資源、提升服務、加強基層建設和增設醫療人手等五個方面著手,以解決醫護人手荒等問題:支持以政府規范、自愿參與為原則的醫療保證計劃,推動私營醫療改革;不斷投放額外資源以改善醫療服務;政府每年給醫管局的經常性撥款,也從2007年的290億元,大幅增加近四分之一至今年的360億元,并額外撥出26億元添置及更新設備;將港島東、九龍中、九龍西、新界東及新界西聯網的初生嬰兒深切治療病床增加一成。在設施方面,除了現正積極籌建的圍外醫院,北大嶼山醫院將于明年年底落成,將軍澳醫院的擴建工程、啟德的兒童專科醫療中心建筑工程,也將于2013年、2016年陸續完成。照顧長者安老力度增加
香港社會正面臨高齡化問題的困擾,它考驗著香港公共醫療及福利體系的可持續性。對此,曾蔭權提出,香港須全面展開各種福利可移植性研究,包括從法律、政策及公共財政層面,探討安老院合、醫院、診所等公共服務,為此施政報告提出了多項長者福利政策。
針對香港不少長者已移居內地養老,報告提出在2013年下半年推出“廣東計劃”,讓長居廣東的香港長者,無須回港也可每月在當地領取“生果金”1035元;還計劃明年下半年起,年逾65歲的長者于任何日子和時間,不論乘搭往返離島輪渡,還是從偏遠地區乘搭港鐵或巴士出入市區,都可以享受2港元的優惠。屆時,這個政策將會有110萬人受惠。此外,政府還向綜援計劃下的近3萬60歲以上人住非安老院合長者,提供每月250港元的額外津貼。
與之前的幾份施政報告相比,曾蔭權此次的“收官之作”雖然沒有“派糖”,更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計劃與承諾,但所勾畫出來的政府工作方向,無論是短、中還是長期,都體現了曾特首“站好最后一班崗”的責任感和務實精神。當然,也有不少專家認為,施政報告‘‘四平八穩”,開拓性舉措有限,政策的力度和深度有待加強,但特首和港府積極回應市民訴求的做法,理應得到社會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