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公開發售認購冷清,也擋不住國際奢侈品牌赴港上市的熱情。中國市場對奢侈品巨大需求,讓這些品牌趨之若鶩。奢侈品企業掀起集體在港上市的浪潮。
爭相赴港
5月23日,名牌二手手袋零售商米蘭站(01150.HK)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雖然當天港股大跌近500點,但米蘭站逆市大漲近65.87%,加上之前獲得了近2200倍的超額認購,凍結資金580億港元,成為了港股市場今年的“凍資王”。
6月,全球最大的旅行箱包生產商新秀麗在香港掛牌上市,因散戶認購冷清,最終選擇招股價范圍的下限14.5港元定價。6月16日交易首日更是破發,下跌7.72%。直到24日第一個交易周結束,也僅較發行價上升0.1港元。
6月24日,雖然港股連日下挫,但意大利頂級品牌Prada(普拉達)掛牌首日,卻趕上大市反彈,再加上獲保薦人高盛力挺“護盤”,Prada打破近期新股屢屢破底厄運,開市早段最高曾見40港元,收報39.6港元,較39.5港元招股份微漲0.1港元。不計手續費,散戶每手也只賺10港元。由于近期全球奢侈品牌股價普升,以Prada當天收市價計,其估值已不及倫敦上市的Burberry(巴寶莉),在眾多名牌股中,排名第三。
據悉,Prada此次選擇來香港融資,而不是選擇在米蘭、倫敦或紐約上市,一大原因是為了收獲港股市場的高估值。多家海外高端消費品公司也希望步其后塵,因此,Prada上市后的表現,將成為許多海外公司衡量香港市場的“溫度計”。
何止是Prada“花落香港”,幾乎全球奢侈品的目光,都投向了香港。去年5月,法國化妝品牌L’Occitane(歐舒丹)在港募集55億港元,用于全球新店擴張和產品生產線拓展。隨后,奢侈品大牌登陸香港上市速度越來越快。
如今Prada大戲尚未落幕,美國手袋品牌Coach(蔻馳)、最能代表英國的知名品牌Burberry(巴寶麗)、黛安娜的御用皮鞋Jimmy Choo(周仰杰)、意大利旅行用品及皮具生產商Piquadro等數個奢侈品企業,以及足球品牌曼聯,甚至跑車品牌法拉利,據說都將在港上市。
意在中國市場
“國際知名品牌很清楚自己未來的增長是在哪兒,來港上市的企業都看好其亞洲業務。毫無疑問,未來5至10年,其增長機會都在亞洲或者中國。”港交所主席夏佳理在米蘭站上市儀式上如是說。
獲得高估值,或許并不是歐美大牌到港IPO的真實目的?!癐PO的地點其實代表著我們要去的市場?!痹?月1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Prada行政總裁Bertelli一言道出個中奧秘。他指出,大中華地區是奢侈品行業最感興趣的市場,而公司在香港上市后,更有利其持續發展。其招股書也特別提到:“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打入更多的中國城市?!?/p>
目前,Pracla在亞太區已有104家直營店,約占全球直營店總數的三分之一。Prada擬借助集資所得,年內新開80家直營店,其中25家將位于亞太區,10至12家店將開設在中國哈爾濱、廣州、長春等九個城市,2012年計劃再開設11家門店。
據招股書稱,過去三年,Prada的銷售額在亞太區的年復合增長率為51%,主要是受中國市場推動。它在大中華區的銷售占全球的比重已高達19%。相比之下,Prada在意大利增長率僅有1%,在北美甚至只有0.8%。
“從總體上看,香港上市的估值不一定有歐美高,但香港毗鄰內地,文化又與歐美接近,語言上也有便利;加上香港國際機構多,投資者也多。在監管上,香港沒有歐美那么嚴格。如果要在亞洲找上市地點,香港無疑是首選。”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師Rita分析說。
從一些數據來看,國際奢侈品最感興趣的還是中國人的錢包。一位北京白領到倫敦的Harrocls百貨公司后發現,這里竟雇傭了75名說中文的柜臺銷售員,以招呼源源不斷的中國游客。去年,不管是LV還是Prada等歐美奢侈品,都獲得了超預期的增長。而各公司都將增長歸功于中國強勁的購買力。據美林預計,到2023年,中國將形成一個318億美元的奢侈品市場,占全球的比重也將達到31.6%。
香港本土品牌也不愿錯失機會。據稱,香港富豪鄭裕彤旗下的珠寶零售商周大福計劃明年在港上市,集資30億至40億美元,并已聘請摩根大通、匯控和高盛負責安排交易。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中國區全球市場業務主席李晶表示,奢侈品行業近期在資本市場表現非?;钴S,反映出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的急劇增長,表明中國已經成為奢侈品消費大國。
根據知名咨詢機構貝恩顧問有限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大陸的奢侈品銷售增長了30%,僅中國機場免稅店和飛機上的免稅奢侈品銷售總量達160億歐元——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全球咨詢管理公司麥肯錫今年3月的調查報告稱,到2015年,中國奢侈品銷售額將達到270億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銷售額的20%,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麥肯錫的報告認為,中國城市化將令更多城市居民加入奢侈品消費者行列。
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合伙人朱振鍇認為,在香港上市募集到資金后,這些歐美奢侈品牌很可能仍將資金用于亞洲,特別是中國內地市場。其首要目標是建設品牌的銷售網絡,將中國內地多個經銷商手中的代理權收回,建設由品牌直接運營的渠道;其次,在中國內地設廠也是資金的一大流向,因為本地化生產可以繞開高關稅,有助于打開市場;另有一大用途在于提升品牌在中國內地的市場份額,與競爭對手爭搶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