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房金妹高位截癱興家殘疾人子女義務輔導學校創辦人
病床上的房金妹
創辦興家學校以來,這是房金妹第10次住院。
這次住院,是由于連日來的高燒不退。記者采訪的時候,她的體溫已經正常,但病因始終不明。房金妹斜倚在病床上寫著什么,枕邊是一大摞資料,她說,學校正在申請一項政府補貼,有很多事情需要她親自去做,這個病來得真不是時候。
房金妹這個名字,在10多年前的上海灘,可謂家喻戶曉。這位經過六次手術、高位截癱的殘疾人,為安徽希望工程的孩子親手縫制100個書包的故事,曾經感動了一代人。見過房金妹的人,都說她身上有種難以名狀的堅毅——她胸部以下毫無知覺,導尿管已經陪伴她整整八個年頭,然而,這些苦難非但沒能打垮她,反而使她對生命有了更透徹的理解。
“100個書包”之后,房金妹并沒有閑著,這以后的一年里,她為安徽山區105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找到了好心人,結對助學。如今,這些孩子都已完成了高中的學業。“你看,這個孩子昨天還給我發了短信,他已經在鎮辦企業上班了。”房金妹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一臉幸福。
興家風雨路
“創辦興家學校的念頭,產生于1999年。我是重殘人,對殘疾人群體自然十分關注。我發現,大多數殘疾人的家庭都是貧病交加,生活十分窘迫,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讓孩子好好讀書。然而,學校高昂的補課輔導費,往往讓這些家庭望而生畏。”于是,房金妹決定搭建一個平臺,請志愿者為殘疾人的孩子輔導學業。
1999年12月26日,在各方的幫助下,興家殘疾人子女義務輔導學校正式成立,房金妹出任校長,上海延吉初級中學免費提供教室。那么,志愿者呢?房金妹的女兒是復旦中文系的學生,她和她的學弟學妹,成為了第一批志愿者。
12年,一個輪回。如今,興家已有遍布全市高校的1.5萬名志愿者,受助學生超過5000多人次。
“感謝上海慈善基金會老領導陳鐵迪和馬仲器,他們幫助興家走過了最艱難的時候。辦學校,雖說志愿者是無償的奉獻,但我們怎么忍心讓他們再倒貼車費呢?這么多志愿者的車貼,加之學習資料的打印、復印費用,以及學校的日常開銷,有時候愁得我徹夜難眠。慈善基金會得悉后,撥款10萬元,才解了我們燃眉之急。”
興家是什么含義呢?記者問。
“我最初的想法是,一個殘疾家庭的孩子好好讀書,將來好好工作,就能把這個家撐起來。”房金妹的眼神里流露出暖意,雖然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即使這些孩子踏上社會,也還會遭遇比常人更多的苦難。
記憶中的甘苦
12年來,病魔一直糾纏著房金妹。“我從沒有想過放棄,因為我收獲了真心和真情。”房金妹說起令她最難忘的一件事:“有一個冬日,我先生推著我去一個學生家里走訪——這個孩子已經連續兩次缺席興家的輔導課了,又聽說孩子不爭氣,結交了社會上的不良青年。那天下著雪,到了門口,輪椅沒辦法上樓,我就和孩子的父母在弄堂里聊起來。一個月后,這孩子的母親特意上門,送來了為我親手做的一雙棉鞋。”
“很多興家的受助孩子,在考上了大學后,都主動成為興家的志愿者,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所有的孩子,都叫我房媽媽。”房金妹的臉上,又一次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當記者問起她的失落之處,房金妹坦言:“有一些孩子不知感恩,我只希望他們在考取學校后,能夠打電話來報一個喜。可是,他們一走就再無音訊。”
采訪的時候,房金妹的丈夫一直在旁深情地注視著她,這個寡言忠厚的男人,事實上放棄了自己的全部業余生活,除了照料癱瘓的妻子,他又是學校繁重校務的執行者。
對你的丈夫,你想說什么嗎?記者問。
“老劉,謝謝你,把我的事業看作你的事業,把我的生命也視作你的生命。”一顆淚珠從房金妹的眼角滾落。
“我是共產黨員”
說起困難,經費不足仍然是橫在房金妹面前最大的一座山,當初慈善基金會的撥款已消耗殆盡,房金妹又要面對捉襟見肘的窘境。
“我最大的希望是,能有好心的企業給予這個特殊的學校資金上的援助。”房金妹從病床上欠起身,“興家缺錢,但不缺理想。我希望能以微弱之力,堅持下去,幫助更多的孩子。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