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中國第一民族品牌、國內最優秀的企業海爾來說,海爾地產已是旗下響當當的品牌。尤其是在盧鏗入主的那幾年中,海爾地產躋身地產界一線品牌行列。要知道2037年之前的海爾,僅是附屬于海爾金融集團的一家小公司,即使在青島也沒什么名氣。
盧鏗,祖籍重慶,生于香港,畢業于東北大學。歷任華新國際集團總裁,上海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裁,現任海爾集團高級副總裁、海爾地產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盧鏗從事房地產21年,先后提出過“新住宅運動”、“新東方主義”和“新生活方式”等思想,并著有《博弈廣廈》、《居而美則優》、《新東方主義》、《新世說》和《家·國·天下》等文集,被譽為中國地產界的“思想者”。
2010年海爾地產銷售額70億,2011年預計120億,在《2011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測評研究報告》中位列38位,是山東唯一進入前40強的企業。與此同時,海爾地產榮獲“2011年房地產百強企業成長性TOP10”。
海爾地產到底能走多遠?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專程拜會了海爾地產的總裁盧鏗。
創新優先
研究海爾地產無法回避一個問題,這也是公眾最為關注的地方——海爾為什么要涉足房地產業?大家普遍的觀點是,中國好不容易有了一個世界級的民族品牌,海爾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它繼續發揚光大,為什么還要貪戀房地產?
盧鏗:首先,海爾做地產并不影響海爾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從世界范圍來看,最成功的企業當屬通用電器,它的業務是多元的;華人企業的代表李嘉誠,企業業務也是多元化。顯然,多元化并不影響這些企業成為屈指可數的偉大企業。其次,從另一個角度講,要看多元化怎么定義。事實上,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幾乎不可避免地要涉足多元投資——比如聯想,多年前便已涉足VC領域。其三,海爾涉足地產業,創造了新的發展模式——整合海爾的內外部資源到地產行業,再用地產行業的創新理念和產品與海爾電器產業相對接,比如我們的“云社區”。更為重要的是,海爾地產吸收了海爾電器先進的管理經驗,使得海爾地產的發展引擎強大無比。
你入主海爾以后,在短短幾年時間內,使之脫胎換骨,進入了中國一線地產企業的行列。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盧鏗:在去海爾之前,我還在上海實業,已經準備退休了。那時,張瑞敏先生跟我談了一次,我意識到,海爾的好多資源是別的企業望塵莫及的,比如品牌資源、金融資源、關系資源、技術資源……以及大量的配置,包括廚衛浴、太陽能,LED、家電、節能系統等。也就是說,住宅產業化所必須的資源,海爾都有。所以,我進入海爾后,首先是發掘資源,使資源變成價值。
我是2007年底去海爾地產的,2008這一年都是在整合資源,2009年是海爾地產崛起的一年,銷售額翻了幾倍,2010年我們推出的產品賣了近70個億。為什么海爾地產能成為一線品牌呢?關鍵是我和企業都特別注重創新。
注重創新,這是否就是海爾地產可以立足長遠的根本?
盧鏗:因為拷貝是最便捷的,很少有人愿意創新,所以,在我們公司,我提出了創新優先。
時代變了,這是互聯網時代,是后工業時代,企業必須跟著變——管理思想、競爭模式都得變。這一切考驗著你的創新能力。我認為,在未來,擁有創新力的企業會大行其道。比如說并購,傳統的并購就是“拿著錢吃掉它”,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讓它與你共同創造價值?我把這叫做價值共享型合作。
隔行不隔理
制造業與房地產行之間有沖突嗎?
盧鏗:這兩個行業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實際上,制造業的管理思想優于房地產業,所以,海爾地產與其他房地產企業很不一樣。有一次,海爾總裁楊綿綿看到樣板房的一扇門上,有一個螺絲擰錯了方向,就立即指了出來。她說,“因為你們是海爾人,所以我要說出這個問題。”
請簡單說一下,海爾地產的定位是什么?
盧鏗:我先講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一是海爾綜合資源的整合力;二是海爾管理思想的執行力;三是海爾地產團隊的創新力。我們的戰略定位是什么呢?我們是做“美好生活的服務商”,而不是賣房子——今天的地產企業,99%是賣房子。而我們的“大戶小家”,不讓業主當房奴,面積小價值大,甚至連空調都不用開;再來看我們的云社區,小網絡(家庭)、中網絡(云會所)、大網絡(互聯網),通過三網聯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有我們的第九代商業,那是在日本最新的商業基礎上研發的。基于對傳統地產觀念的顛覆,“第九代商業”屬街區型商業建筑系統,這種模式集街邊商鋪、休閑院落、購物中心為一體,類似上海新天地,與萬達商業模式(高層住宅與箱體形商業裙房相結合)有著明顯的差異。其創新之處在于,突破了傳統商業思維模式,把一般概念上的商業盒子,變成了一個開放、審美和交流的空間。
近日,萬科組織人到海爾學習。萬科要學習海爾的是什么?
盧鏗:我想,主要是學海爾管理模式。制造業的管理模式要比房地產業高明得多,因為制造業是一個低利潤的行業,而房地產則是相對高利潤的行業,所以萬科學海爾,主要應該學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
能否描繪一下海爾地產的未來?
盧鏗:我們有幾個目標:一,成為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地產企業;二,在山東并同時在有制造業背景的地產企業中做到老大;三,成為海爾集團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開發商,快成弱勢群體了
對目前房地產的調控,你怎么看?
盧鏗:我認為,目前調控形成常態也是可以理解的——現在的房價太高了,人們買不起。其實,地產商也不喜歡漲價——我們很多樓盤都不愿漲,因為就算漲上去,得益多的還是政府。我們當然也理解政府的初衷,但調控的結果是,開發商拿到的收益,遠遠不及政府——政府的問題顯而易見,比如不合理的收費,不合理的土地定價……現在的開發商,快成為弱勢群體了。
溫總理說過,中國人現在家庭自有房產占80%,城市是89%。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全世界第一,德國才42%。你說,80%的家庭對房價有意見?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城市均價下來的報道,其實,這全是做游戲。
房地產這個行業沒有問題,房價還會反彈。因為中國人都認為投資房地產是最好的投資。我在房地產行業20多年,也有幾套房子,就放在那兒,沒有出租。現在很多人在兩地工作,應該鼓勵這些人買房。限購——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不讓人家買房子呢?
關于成功,你怎么看?
盧鏗:其實,每個人對成功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就看你怎么界定。比如一個長期得病的人,一旦健康起來了,他就是成功了。我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功的話,主要是看兩個方面,一是健康,包括身體、心理;二是思想。
你是中國航運業的先驅、著名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先生的孫子,請談談先輩對你的影響?
盧鏗:我所繼承的,只是老先生身上的精神;他留給后人的,也只是完美的精神和人格,沒有一個銅板。同時我也深知,作為盧作孚的孫子不容易,因此,我一直嚴格要求自己,不斷磨礪自己的人格——年輕時,我在離家千里之外的大巴山里,做了兩年農民和八年工人,然后從華新國際到上海實業,再到海爾地產,我一直用先輩的精神鼓舞自己,才走到今天。如果說今天有所成就,一方面是先輩精神的感召,另一方面,是自己不懈努力的結果。
作者:上海乘星行行銷服務機構總經理,房地產營銷專家,著名房地產評論人,著有《驚天大逆轉的背后》。上述采訪,將收錄于其新作《定位定乾坤》一書,2011年下半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