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談了修行。這一篇,我們來說說接納自己。
最近,有弟子帶著一位朋友來拜訪我。這位朋友目前正失業,又跟丈夫離了婚,沒有孩子,跟家人也很少聯系,并且患有好幾種疾病,還欠了別人幾萬元的債——總之,她目前的人生,似乎看起來比較失敗。而她告訴我,之前的她是多么優秀:大學里是學生會主席、曾經管過100多人的企業,銀行資產曾經達到1000萬……她極其厭惡現在的自己,自暴自棄,還動過輕生的念頭。我告訴她:要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只有放下心中的包袱,才能開始新的生活。
其實,我們都有過怨恨自己的感覺,覺得自己百無一用,內心充滿了恐懼、嫉妒、慌張、沮喪、不滿——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不愿意接納并不完美的自己,希望呈現給別人看的,永遠是光彩照人的一面。盡管如此,那些被我們稱作陰暗面的,始終在那里,趕都趕不走。也正是因為知道自己有這樣的陰暗面,所以我們一刻都難以放松,百般掩飾,勞心耗神。
人無完人,沒有誰是十全十美的——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要想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談何容易!我們總在挑剔自己:臉蛋兒沒別人漂亮,身材不夠好,老公賺得不夠多,房子不夠大,孩子沒有別人家的聰明……其實,你有沒有想過,每一個不完美都對應著一個生命的禮物——好出風頭,只是自信過度的表現;邋遢,說明你內心自由;膽小,能讓你躲過飛來橫禍;潑婦,在有些場合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一…
其實,在佛的心目中,這個世界是圓滿的;那為什么在眾生的心目中,這個世界是污濁的呢?我們對于世界的看法,實際上正是我們內心的鏡像——心如何,則世界如何。
正是基于以上的觀念,佛法主張向內修行。要修佛,實際上是要修心。也正是因為如此,佛學被稱為“內學”。它要求我們“明心見陛”,要求我們了悟“自性”。
我們修行,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安定下來,使心靈在安靜平和的狀態中去欣賞生活,接納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接納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就像扎西拉姆·多多活佛那首著名的詩中所唱:“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合不棄。來我的懷里,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里,默然相愛,寂靜歡喜?!睈酆耷槌穑还苣阍谝饣蛘卟辉谝?,拒斥或者逃避,它們總在那里。因此,對于生活的每一種狀態,我們都要學會接納。
佛經上說,幸福和光明時時籠罩在任何一個人的身邊,但是,許多人往往只是見到黑暗和污濁,就此認為光明遠離了他,這是不正確的知見。就像我們把窗簾都拉上,屋里一片漆黑,這個時候你能說光明遠離你了嗎?它不是還在你的近旁嗎?只是因為我們的心把它遮蔽了起來,眼睛見不到它而已。光明、幸福、理想、快樂的人生,實際上就在我們的身邊,它們從不缺席,只留待智慧的眼去發現、照見而已。
與恒河比較起來,我們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恒河的運動生滅過程比我們的人生要漫長得多。但是,它一定也是有生有滅、流動不息的。這說明什么呢?你今天的狀態不代表明天的狀態,今天的失意者,未必不是明天的大成就者——所謂經歷風雨,始見彩虹。作為一個修行者,一個智慧的追求者,如果整天對自己這也不滿,那也不滿,天天在自怨自艾中蹉跎歲月,你的內心就會被無名火占據,靈性會遭到泯滅。
所以,對待生活中的不順遂,我們應該學會轉向,放下成見積極地面對,直到洞見真理。是的,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不愿意觸碰的一面——陰暗面,親人朋友不愿意接受,連自己也無法面對。于是,我們不惜代價、竭力偽裝成人人喜歡的好人,以至于自己活得很累。事實上,陰暗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真心擁抱它,用慈悲心對待它、接納它,將它融入光明中,我們就會擁有自由的生命。因為,生命的本質,是愛,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