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滬港經濟高級顧問委員會年會在蘇州舉行,滬港兩地120多位知名企業家濟濟一堂。上海市原常務副市長、現任上海市現代服務業聯合會會長周禹鵬,上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上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季曉東,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席陳平田應邀出席。年會期間,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上海福卡經濟預測研究所所長王德培教授就2011年中國經濟大趨勢發表演講。其觀點鮮明、辭風犀利的精彩演講,令與會嘉賓頻頻喝彩,大呼過癮。
中國經濟不會出大事
我一共講六個話題。
第一個話題是關于中國宏觀經濟。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兩個指標。第—個是外貿,5月份外貿一直保持200多億美元順差,從整個指標看,中國經濟沒有出現一驚一乍的較大波動;第二個指標是財政收入,5月份增長了31%——在所有指標中,一直保持30%以上增長的主要就是財政。所以,暫不討論民富不富,但國強的狀態是一直保持的。
此外,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也表現平穩。資產投資在1至4月份一直保持在24%-27%;消費,也保持了17%的增長;信貸在稍微收緊之后,也能達到5%的增長。所有指標綜合下來,反映了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正常的波動狀態,并沒有像有人擔心的那樣在走下坡路,并沒有存在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的問題。我們認為,中國在經濟發展上是不可能出大事的。
多年前,在東南亞經濟危機爆發之后,在一次中國經濟研討會上,有50個專家發言,其中49位都說中國經濟要出現危機。我最后一個發言,我說,中國經濟起碼還要持續二三十年的起飛期。當時我是根據五個特征來判斷的:第—個,我國已走人工業時期;第二個,全世界都在分享中國豐富的勞動力;第三個,中國的市場,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第四是中國地域的廣闊,產業的梯度轉移;第五是市場經濟制度帶來的能量釋放空間。現在看來,情勢依然如此。通脹躲不過去
第二個話題關于通脹。眼下,通脹已經蔓延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雖然還沒有蔓延到資產價格、大宗商品,但這是繞不過去的。我認為,這場百年不遇的通脹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國與中國。其雖然發生在美國華爾街,但是中國是縱容者一中國的產能過剩。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目前有80萬家跨國企業進入我國。這一波全球化生產力的大釋放,主平臺就是中國。
大通脹無法抗拒,無法抗拒則意味著行業大洗牌到來,行業大洗牌使得新商業模式蜂擁而至——這一切意味著國家制度的改革力度將會加大,中國將進入改革的后半場。今天我們面臨的通脹危機是躲不開的,換句江湖上的話說,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
政策會有回擺和調整
第三個話題是講政策問題。我先講一個結論,就是宏觀調控跟結構調整處于相持階段。
2004年開始的結構調整,差不多走到頭了。在之后的一兩年里,這個相持將表現在政策出臺的頻率將越來越低,力度將越來越小。過了這一兩年之后,將會出現市場意義上的反彈。
這個結論的推導有一個大的背景。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采取了非均衡國家戰略——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過了這么多年,確實達到了當時的目標,但是也帶了負面效果——提到改革,老百姓說改革就是漲價,他們沒有分享到改革的好處。為此中國需要從非均衡轉為一個均衡的國家態勢,這就決定了政策要有一些回擺和調整。
人民幣輝煌的前景
第四個話題,就是人民幣和匯率。
首先,在我們可預見的時期,人民幣將有一個極其輝煌的遠景。現在中國跟越來越多的國家簽訂雙邊協議,甚至是歐洲國家——這樣的趨勢才符合我們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如果完成了第一階段,那么各個國家為了解決貿易盈虧問題,將會把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這是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就是,當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之后,就會變成炒作對象。走過這三個階段以后,國際上對人民幣的需求就大大增加了。其實,這就是中國的資本項下的改革到位的問題,我估計差不多需要五年。
改革的下半場和上半場有很大的不同。改革上半場,小平同志一聲號令,全國萬馬奔騰。在改革的下半場,資本項下的改革與人民幣輝煌的前景絕對有關。
然后講匯率。我認為,人民幣升值這個概念是個偽命題。
為什么說是偽命題呢?因為人民幣不值這么多錢——人民幣太多了。在我講話這會兒,人民幣已經越過了76萬億,而美國只有8萬億美元。我們的GDP只占美國1/3,但是基礎貨幣比美國還多。
人民幣的升值有兩股勢力在推。一個是美國國策;第二個是中國概念。在世界各國的貨幣里,哪個國家的貨幣最故事呢?哪個國家保持了多年的9%以上的GDP的增長呢?這個國家就是中國。這就是人民幣在世界上處于升值通道的原因。
不過,當上述三個階段都走完后,人民幣就會跟美元一樣開始貶值。我有個判斷,人民幣近期是平穩的,中期是升值的,遠期是貶值的;美元近期是亂的——也就是說,上下波動的幅度是很大的,中期是貶的,遠期是平的;歐元近期是亂的,中期是平的,遠期是升的。
土地問題跟整個制度有關聯
接下來講一講房地產,房地產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市場失靈。首先,我們的交易制度是從香港、新加坡學來的,但是他們都是彈丸之地,我們是個大國。這種市場失靈表現在——要是住宅都由市場解決,廣大被邊緣化的民眾怎么辦?
第二個,貨幣問題。房價問題就是貨幣問題。改革開放七八年以后,我們就直奔市場經濟,由此開啟了貨幣井噴式的增長,到今天是26萬億存款。而且,未來中國將引來第四次金融大爆炸,到那個時候我們的存款還將增長,估計可以到260萬億。260萬億的老百姓存款,對應的房價將會是多少?這個是一目了然的。
第三個,土地問題。土地隱藏著中國政治經濟的所有秘密,土地問題是跟整個制度有關聯的。在土地制度沒有根本改變之前,樓盤價格是下不來的。而且,貨幣量那么多,現在你不讓他去買房,不去炒股,這些貨幣能去哪里呢?最后就會蔓延到與老百姓生活有關的方方面面。現在臺灣出臺了一些政策,它允許房價上漲,但是要交奢侈品稅,奢侈品稅收好了以后,用來補救市場失靈。我認為,臺灣這樣的做法值得借鑒。
所以,我認為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內,中國不會爆發西方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危機。其理由就是,我們這塊土地還沒有充分吸納貨幣。我有一個16字的未來房地產市場價格趨勢判斷——小幅回擺,高位橫盤,夯實基礎,再上臺階。小幅回擺是指在今后兩年,在某些城市,房價會有一些回落,但是這種回落是很小的;高位橫盤是指價格不會下來;夯實基礎就是積累貨幣,同時國家的政策也會慢慢調整;再上臺階,就是在現在的價格的基礎上還要攀高。
上海有發展軟實力的時間窗口
最后一個話題,關于上海的戰略思考。
上海的GDP連續16年高于全國2個百分點,這—趨勢到2009年戛然而止,變成倒數第二名。為什么?因為上海的工業大潮、中央的陽光背景逐漸退去。
在這種背景下,靠什么來支撐GDP?選幾個區域的問題來講:東西南北。
先講東面,浦東的開發我給它一個定義——鍋夾生飯。第一,過分依賴美國的路徑,大的住宅社區、大的開發區,一出門走10來分鐘到汽車站,整個一個美國的模式翻版。但我們有沒有想過,美國是現在全世界能耗最厲害的國家——是我們的10倍,它的形態是無法學習的;第二條,浦東是國家在非均衡狀態的陽光集中地。陽光背景一旦減弱,浦東又有何為?
北面是楊浦區。楊浦區的大戰略是知識楊浦。什么叫知識楊浦?我個人認為,除了中歐,大學很難再產生新的知識了。整個大學的歷史到頭了,工業經濟馬上要讓渡給企業經濟了。喬布斯、比爾·蓋茨,哪個是大學里面老老實實出來的?這樣的戰略方向,我不敢茍同。
南面,我關注的是以世博5.28平方公里為支點的地塊,今后這個地塊上,功能極高,商業利益不得了。在5.28平方公里將有奢侈品的位置,有奢侈品的大舞臺。
西面,沒有一個城市像上海,有這么大的交通樞紐——4.6平方公里高級商務區,26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和86平方公里的擴展區。現在有觀點認為,這個交通功能被異化了,應該要配合整個市區功能的大方向。
上海還可以發展什么呢?你看,現在全國文化產業GDP占2.5‰美國是27%,熊貓是中國的,功夫是中國的,但是《功夫熊貓》是美國的,這種軟實力對經濟是有影響的。
自由女神是法國人送給美國的,矗立在那里,引領了全球的精英,上海有沒有一種標志呢?現在上海的固定資產投資每年5000億,基本是為工業經濟搭橋。那么,能否為文化經濟也做一些鋪墊?人類的科技創新,人類的非物質文化,是一個大市場。上海現在有這么一個時間窗口,它就在這一兩年內。
讓上海成為國際性的盛會之都
張惠民:上海久事公司總經理
面對各種不利因素的增長,經濟下一步如何發展,難以預料。但是,一定要發展,只有發展,經濟才可以帶動起來。
目前,上海經濟靠投資拉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上海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進入了后期,上海的工業優勢和產業優勢正在逐步失去。
現在,上海要充分發揮國際大都市的向心力優勢,要創造品牌優勢,無論是高科技、文化產業、房地產,都要做最好的東西——上海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這是生死存亡的事情。
俞正聲書記在歐洲考察的時候,正值F1在上海舉辦期間,他碰到的十幾個國家的領導人都表示F1在上海舉辦非常成功,歐洲有許多人觀看——俞書記沒有想到,F1這張名片竟然比上海還要響亮,回來以后,他提出要重新審視這些活動在上海舉辦的意義。
我們已經看到,這些大賽把旅游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都帶動起來了——未來的上海,每個星期都應該舉辦這些大的盛會。如此,上海現代服務業的新面貌就展現出來了。
虹橋商務區將成為一個中國博覽會
戴柳:上海世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有一種觀點,認為宏觀經濟會出現問題。大家知道,經濟發展總有規律性的東西,一旦要破壞這些規律,產生的能量是相當大的。今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講話,說現在美國的發展主要有三點:1,維持經濟增長;2,堅持增加就業率;3,立足于大力發展中產階級。他認為這是他2012年競選連任的重要砝碼。而中國“十七大”提出了建立小康社會,要大力發展經濟。結合上海的情況,我覺得,這些年來有一項使命是值得我們去堅持的,就是大力發展服務經濟。現在世界上的國際大都市,沒有一個不是現代服務業的大都市——上海既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又要發展現代服務業,要兩條腿走路。現在,服務業的發展步伐需要加快。在86平方公里的虹橋區域,我們將把原來1.4平方公里的核心區,擴大為3平方公里。虹橋商務區將打造成一個中國博覽會,這對于上海乃至全國的經濟都有很大的帶動。
人口東移,上海準備好了嗎?
石良平:上海海關學院副院長
去年,中國的貨幣總量是11萬億美元,美國是8.34萬億,中國的GDP是6萬億美元,美國的GDP是14萬億。這樣看來,中國貨幣生產的效率很低。問題在哪里?我們國家有惡性通脹。美國的經濟學家指出,中國的銀行存在大量的不良資產,實際上就是壞賬。今后的通脹,一定不是建立在國家統計局的CPI上面,一定是建立在資產上,中國的國有資產價格會猛漲。
關于上海,到底將扮演什么角色?有個趨勢不可忽視:現在人口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有學者提出關于人口大遷移的計劃,把西部的人口往東移動,像意大利這樣,就此把GDP翻了一番。長三角現在的人口是1億,有學者提出可以擴大到3億——上海現在人口是2300萬,實際并不算多。但是,如果人口都遷移過來了,上海將如何發展,這是對我們的挑戰。
上海的工業化時代已經接近尾聲了,但現在我們的體制還是按照以前工業化時代設計的,上海許多優勢資源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比如教育、文化、醫療。今后,政府很可能把資金引導到文化等項目中來,相信上海也會出現這些領域的領軍人物。如此,上海才能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