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主流媒體“新華社”及《人民日報》紛紛刊出文章,指出今年以來的房地產宏觀調控的效果十分有限。《人民日報》稱,盡管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國內不少地方的房價有所回落,但民眾感覺不到,不少地方的房價甚至不跌反漲。也就是說,當前限購令、限價令。大造保障性住房、明碼標價及出臺房地產稅試點等一系列政策,對住房市場價格調整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或被地方政府一一化解。這些調控一旦放松,即使這些有限的效果也將前功盡棄。
現在,部分一線城市以限制高價格的住房銷售、加大低價住房人市等方法,人為將平均房價拉低。而房產稅在上海及重慶的試點,幾乎連毛毛雨都沒有下——房產稅征收近百日,其征稅總額競不及一套住房的價格。反觀香港,其2006年的住房財產稅占整體稅收的7.2%。也就是說,房地產宏觀調控的組合拳,根本沒有打在要害上,而是打在“棉花”上被彈了回來。對于這種現象,盡管國家主流媒體炮轟力度不小,但始終沒有找到真正原因。
在此,筆者卻琢磨出一些新的信息——新一輪的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可能要出臺,其政策力度將加碼。因為,在2010年“國十條”出臺之前,“新華社”曾連續六天發表關于房地產市場的評論;同時,《人民日報》也痛批當時的房價居高不下,要求強化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一“國十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的。同樣,2011年初,主流媒體再次集體對房地產市場發表評論,隨后,“新國八條”出臺。最近,主流媒體對房地產市場又紛紛評論,這是不是信號呢?在我看來,有一點是十分明確的,就是“新國八條”之后,市場出現的情況并非如中央政府所期望的那樣,房地產市場面臨的問題反而更為嚴峻。
為什么越是調控,面對的困難越大?是市場原因還是政策原因?當前國內房地產市場的根本問題到底何在?如果最近中央政府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那么,所備用的政策有哪些?
其實,“新國八條”的效果之所以與政策的預期相差很遠,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對于如此發達、成熟及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的住房市場,中央政府卻更傾向于以計劃經濟的方式,比如說限購令、限價令、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等來干預商品房市場。既然使用的是行政干預的方式,而房地產政策又得通過一層又一層的地方政府來實施,因此,地方政府就很容易根據其需要一一予以化解。在目前的條件下,希望通過計劃經濟手段來化解當前房地產市場問題幾乎不可能,除非使國內房地產業重新回到計劃經濟的時代。
房地產市場與其他市場有一個根本性差別,就是它是一個個分散的區域性市場,其價格上漲或下跌都是區域性及過程性的。因此,即使中央政府能夠出臺有效的住房宏觀調控政策,其政策的效果也是緩慢顯現的,不可能立竿見影。何況,就當前房地產政策來看,盡管是以政府的行政性干預為主導,但是信貸政策調整所起到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而這種調整的政策效應要真正體現出來,不僅要進一步強化其政策力度,而且也需要一個過程。
當前房地產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其基本功能的缺失,房地產市場已經不是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場所,而是成了全民賺錢的投資工具。如果這種狀況不通過住房政策調整對其全面遏制,那么,要調整國內住房市場是不容易辦到的。
可以這么說,當前的房地產市場問題,關鍵就在于重新認識住房市場性質,讓住房市場回歸到其解決居住的功能。如果是這樣,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加碼,我估計可能放在兩個方面:信貸及稅收,其中稅收政策的調整可能性更高——重點會放在嚴厲打擊住房投機炒作上,即全面上調住房交易稅及住房交易所得稅。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政府到底會出臺怎樣的政策,還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