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華(東視主持人)
盧灣在我心里不是一個行政區,而是一種雅致,一種風情,像弄堂庭院砌起的尊嚴,像法國梧桐撒下的驕傲。就讓這樣的她,在上海的歷史里、故事中、血液間,風華絕代。
新聞背景:
上海市政府6月8日召開會議,宣布盧灣、黃浦兩區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已獲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浦區、盧灣區兩區建制撤銷,將設立新的黃浦區
網友點評:
上海中心城區原有區劃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部分區規模過小、發展受限的情況突出。“螺螄殼里做道場”難以做出大文章,此番合并,有利于拓展中心城區的發展空間。
以前黃浦區合并了南市區,現在又并了盧灣區,以后再可能并掉靜安區……將來家住浦西的上海人見面時相互寒暄:儂是黃浦幾期的呀?
昊曉波(知名作家)
《道德的血液開始流淌》,(建議)可留作明年高考的作文議論題。
新聞背景:
電影《建黨偉業》在浙江首映,被某房地產商包場該房地產商介紹,他們之所以包場《建黨偉業》,是因為他們開發的某樓盤定位“家、國、邦”,與《建黨偉業》的“家國”情懷十分契合
網友點評:
還是改成《道德的血液何時開始流淌》。
8億的票房要靠道德的血液來支撐么?
尹曉冰(云南大學副教授)
大學教師的職責有三:(1)教學,(2)科研,(3)社會服務。因此,教師的時間精力按此劃分尢可厚非。天天忙于教學掙課酬,反而是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適當的科研和社會服務,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對于工商管理教師而言,適當的商業實踐是必須的。
新聞背景:
《長江日報》報道,云南大學副教授尹曉冰在一個全國性研討會上發出雷語:“大學教師全心投入教學是種毀滅”他自稱用在教學上的精力約占1/3。對課堂上接打電話者,他毫不留情:“把你的破手機扔掉,你用的手機我去年8月就用了,我的電話號碼有七個8,你買得起嗎?”隨后,有網友報料,尹副教授開價值50多萬元的寶馬車去上課,是三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
網友點評
他并沒有炫耀、只是為了訓MBA中一些自視有錢就無視課堂紀律的學生。(注:尹曉冰對媒體表示,當時有MBA學生以堵車為借口上課遲到,以及上課打電話。)
一位大學教師在上課時,不是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育,更像是炫富和賣弄。動不動就把自己擁有的“寶馬車”和七個8的手機號擺在前面,活脫脫就是一副暴發戶的模樣。說其是教師,辱沒了其董事的身份,而說其是董事,真又褻瀆了其教授的頭銜。李希光(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真維斯樓”是“真理維護者居于斯樓”。班尼路同意,他們將冠名哲學系大樓,意為“班班讀尼采,人人走大路”;鴻星爾克冠名圖書館,意為“鴻鵠飛星,爾輩克己”;但杜蕾絲冠名食堂失敗,“杜康之醇品于味蕾斯斯人扣”意境不高,被杰士邦擊敗——“杰出之士護國安邦”。
新聞背景:
有清華學生在網上爆料,清華大學第四教學樓因被休閑服生產企業“真維斯”冠名而掛牌改名為“真維斯樓”。據說,清華準備如法炮制命名14座樓,圈進75億元。有網友惡搞稱,“真維斯樓”其意是“真理維護者居于斯樓”。
網友點評:
我覺得(只要是)商業品牌,不管是愛馬仕還是真維斯,都沒法接受,感覺就像學術領地變成了一個廣告市場。
為什么社會公眾會對一個教學樓的冠名這么關注,原因在于缺少“公開”、“透明”的程序,也不能排除是企業向校方領導“公關”的結果。現在拿“國際慣例”來解釋恐怕為時已晚。許多事大家意見不一樣沒關系,但要公開討論后再作決定。
洪晃(知名雜志出版人)
德意志銀行的私人理財是全世界最壞的服務,我快被他們給修理成無產階級了。
新聞背景:
德銀在華的理財產品銷售,主要通過上海和北京的私人銀行,其所有投資產品都是不保本產品。此番讓洪晃的資產越來越少的,可能是該行推出的某款非保本的QDII產品,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洪晃作為高資產值人士,也有可能購買的是銀行為其量身定制的風險系數較高的結構性產品。
網友點評:
不單德意志,任何一家外資銀行都有可能設陷阱等著有錢人去鉆。
我把錢埋在外資銀行的坑里,結果連本錢種子都爛了;我把錢埋在中資銀行的坑里,還真長出搖錢樹來了!搖錢樹一定要種對地方、
馬洪濤(央視主持人)
上海私人、私企客車額度投標拍賣價格繼續上漲,拍賣均價達到4.77萬元,創出了自2008年以來的新高。與此同時,據說在搖號政策的刺激之下,北京的帶牌二手車能因為“帶牌”多賣6到8萬。拍賣和搖號,哪個更符合市場經濟原則,更公平、更有效率、更能惠及公眾利益呢?答案顯而易見。
新聞背景:
有媒體報道,北京為了緩解交通堵塞,從今年1月開始實行新車牌要搖號的方式,中簽比例為30.3:1。
網友評論:
目前的“拍賣”和“搖號”都不公平。因為“拍賣”是價高者得,難道有錢人可以為所欲為,可以買10輛、8輛的車開?北京“搖號”限制戶口,更是愚蠢之極,而且有號牌的今后換車可以不用參加搖號,這不就成了“封建世襲”嗎?公平的做法:如果一個城市汽車容量有限,那只能“搖號”,即每個人都有機會。
拍賣或搖號哪個更惠及公眾利益,恐怕只能在長期實踐中得到證實。要說哪個更公平,恐怕一個都沒有。
鄧浩志(地產經濟學家)
今天多家媒體再提一房一價問題,部分媒體更批實際執行形同虛設,實現不了抑制房價上漲的目的。看了這些報道不禁要問:如果明碼標價就能控制價格上漲,那么我們實行一菜一價、一肉一價是不是就不會有通脹了?
新聞背景:
發改委日前規定,各地開發商將實行商品房銷售一房一仇商品房銷售明碼標價后,可自行降價,但漲價必須重新申報。
網友點評:
這個政策本身就是大忽悠,和執行力度無關。
(我)理解一房一價的目的只是希望在事前對房價進行干預和控制,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已啦。至于控制價格漲跌,還是需要其他行政手段補充的。房價信息公開與否與房價漲跌無關,“一房一價”擔負不起民眾對于政策打擊房價如救命稻草般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