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夾皮溝的致富帶頭人 ---農五師83團六連農工發展自營經濟紀略,農五師83團六連過去被本地人稱為夾皮溝連隊,然而這個連隊依托水草豐美的獨特地緣優勢,用足、用活了團場出臺的優惠政策,打造出了一批...
農五師83團六連過去被本地人稱為 “夾皮溝”連隊,然而這個連隊依托水草豐美的獨特地緣優勢,用足、用活了團場出臺的優惠政策,打造出了一批自營經濟致富能手,尤其是涌現了號稱“羊狀元、牛專家、車老板”的三名致富能人,近幾年他們每年的凈收入都比所在連隊職工平均收入多出20%以上,從而被譽為“夾皮溝”連隊的“三顆明星”,吸引了團場眾多自營經濟戶慕名觀摩取經。
“羊狀元”丁有林
現年45歲的丁有林,1991年自甘肅來疆落戶于該團最偏遠的六連,那時的六連到處是荒灘鹽堿蘆葦草,蚊蟲肆虐,連隊稀稀拉拉幾十戶人家都住的是地窩子。部分同他一起來疆的青年被嚴酷的環境嚇走了,而他當時卻服從連隊安排,為連隊放羊。他說,這個連隊雖然目前各方面條件落后,但經多方了解,83團在我們農五師還是經濟大團,既然發展潛力比較強大,我相信將來一定會發達。數年后,他的愿望逐步得到了實現,1999年團場牧業改革,公畜作價歸戶,在優惠政策面前,丁有林沒有遲疑,拿出多年來積蓄的全部家底買下50只羊,作為私營養殖的起步。丁有林憑借多年積累的養畜經驗,采取傳統放牧和科學育肥相結合的方法,保母羊、售公羊,進小羊、出大羊,快速周轉,飼養技術上嚴格要求,晚上定時加料,采取早出晚歸,中午多休息 ,實施飼草“三貯一化”喂養方式,堅持每天清掃圈舍,同時在牲畜疫情防治方面做到了“勤預防、勤檢查、勤治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丁有林通過科學養殖,羊的繁育數量每年都以60多只的速度遞增,2001年--2006年,經過5年的精心飼養,綿羊存欄數已達400多只,年平均凈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成了連隊的“養羊狀元”。
“牛專家”張懷臣
張懷臣是1997年自河南來疆,2003年他依托團場富民政策,用家里所有積蓄買回了團里12頭牛,承包了退耕還林地100畝,邁出了私營養殖的第一步。他看中了這片得天獨厚的天然草場資源,到2007年,他養牛已達30多頭,每年的養牛純收入都在1萬元以上。他通過養牛積累了大量的飼養技術,牛患了常見病,他可自行診斷、治療。近幾年,老人養牛數量始終不少于20頭,養殖方法是收購瘦牛育肥,圈養和放養相結合,低來高走,廋來肥走,速養速出,快速滾動。每頭牛的繁殖圈養不超過兩年,育肥不超過5--6個月就出售。從2006年至今,連續兩年被團評為“自營經濟先進個人”。
“車老板”陳魯杰
新職工陳魯杰是六連一名依靠農機作業率先致富的“自營經濟明星”。1999年,團場實行國有農用機車作價歸戶,在機遇面前,陳魯杰瞄準機會,和別人以12.4萬元買下了六連的鐵牛55型機車及所有農具。為了盡快掌握機車的各項操作技術,他抓住一切空閑時間學習,訂購了大量農機技術書刊,刻苦鉆研,積極求教,靠著自己一股決心和韌勁,很快就掌握了機車的操作、修理、保養等技術。為了增強機車服務作業信譽,農忙期間,陳魯杰始終保持“質量第一,服務第一”的宗旨服務于民,嚴格按照團場農田機耕作業標準操作,機車發生故障,不分晝夜,當場解決。他既是老板又是駕駛員,對機車堅持勤保養、勤檢查,始終保持良好狀態,很快就贏得了職工的信任。艱辛的汗水沒有白流,至2002年,僅三年時間不僅還清了購買機車的欠款,還落下了3萬多元,加上承包棉花收入,全家收入達5萬多元。可觀的收入增強了陳魯杰進一步拓展業務的信心,2004年,他又購買了新型配套農具,每年春播期間就凈掙3萬多元,全年收入達6萬多元。陳魯杰成了團場聞名的“車老板”。
如今,六連這“三顆明星”,吸引了團場眾多自營經濟戶慕名觀摩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