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床是必不可少的家具。這話不無道理,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就是在床上度過的。床,猶如人生之舟,由此地到彼岸,從起點到終點,生生死死都離不開它。在地緣近、血緣親、俗緣同的閩南地區和臺灣,人們對床可謂情有獨鐘。床既是生活中的家具,也是民俗中的道具,演化出不少獨具情趣的禮儀和婚俗交融的床文化奇觀。
閩南人和臺灣人習慣稱床為“眠床”,為何要加個“眠”字呢?原來,臺灣個別地區沿襲祖籍粵東一帶的習慣,稱飯桌為“床”,于是就在“床”前加一“眠”字,來區別飯桌和睡床,以免鬧笑話。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閩南人和臺灣人都很看重婚床,結婚的花費有相當部分就是用在床上的。傳統婚禮很看重仿古婚床,做床的木料通常選用優質的杉木、樟木、楠木等,由能工巧匠精雕細鏤而成,是古色古香的藝術品。閩南籍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寫的《閩南人》一書中,對古式眠床有這樣一段描繪:“客廳兩旁的房間為臥室,床前橫一踏腳的長方凳,俗稱腳椅,作為脫履登床之用。臥床和內地無異,但豪奢人家的床都很精致,三面圍屏,雕刻人物、山水、花鳥。床的正面一如客廳,置長方形帖案。”由此看來,這婚床是洞房中的洞房。婚床之豪華舒適除了枕頭、被毯等物之外,人們尤其注重帳鉤與婚床的配搭。一對精美的鑲銀嵌玉的帳鉤,其價格有多高可想而知。20世紀80年代,福建東山島有位叫鄭蓮的民間老藝人曾用數百顆瑪瑙、珍珠、鉆石,根據不同的顏色、形狀精心雕鏤編綴成一對含有千姿百態的珍禽瑞獸、花鳥蟲魚金銀帳鉤。這件藝術品曾參加過“廣交會”展銷,令人嘆為觀止。姑娘出閨最講究和最被看重的陪嫁品之一,也是一對鑲金嵌玉的精美帳鉤。新婚之日,人們入洞房看新娘的同時,其實也在欣賞婚床和帳鉤的做工和質料。北京故宮里萬歲爺的寢宮擺放的“龍床”,與閩南和臺灣的古式婚床沒有什么大的差別。由此可見,閩南和臺灣的古式婚床有多豪奢。
結婚是人生一大要事,而婚床則是要事中的重點家具,因而人們對婚床的安放不僅講究而且慎重。首先要選擇良辰吉日進行安床。安床的方位有嚴格規定,要按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來確定,忌與桌、柜、櫥相對。屋頂有棟梁的,床的擺放要與棟梁平行,如果豎放謂之“挑梁”,被視為不吉利。床板必須成雙數,一般為8塊或10塊,寓意好事成雙。新婚眠床不能由新郎自己動手來鋪,必須請來宗親中的“福人”(幸福家庭的長輩)來操持。鋪床時,席下4個角落或4個支床腳要墊放幾枚古銅錢或硬幣,寓意“財丁兩旺”。操作過程中要說吉語,通用的安床吉語很有趣味,內容很中聽:“洞房花燭通通紅,才郎淑女配成雙。祝賀明年得貴子,光宗耀祖把代傳。”安床忌高低不平,忌床面太軟。脊柱長期彎曲會影響血液循環,使人疲勞,容易生病,所以平穩的床和軟硬適中的床才是理想之選。床的擺放不宜東西向,這是因為地球本身有磁場存在,磁場的方向是南北向(分南極和北極),磁場會吸引含鐵物質,人體血液中含有較多的鐵,因此睡東西向會改變血液在體內的分布,尤其是大腦的血液分布,從而影響睡眠質量。安床后,當晚要拜床公床母。早在明、清時,就有拜床母的習俗。據清代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載:“狄希陳與素姐拜了天地,牽了紅,引進洞房。儐相贊教坐床合巹,又贊狄希陳拜床公床母。”崇拜床神,是希望新婚夫妻如膠似漆,交頸而眠,不同床異夢。
少男少女到了15歲,要在誕生的那張床前舉行成年禮儀,答謝床公床婆的養育之恩,此俗謂之“牽出花園”,與我們現在的成年宣誓儀式有異曲同工之妙。父母病故,習慣將床移到廳堂的左側,稱作“搬鋪”。
總之,人們生生死死都離不開床。床,是哺育人們成長的搖籃,是人們親密的生活伴侶。人們生于床上,死于床上。床,不但是人們生活的依附,也是精神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