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農村之行,一個家境貧寒的小女孩的舉動,促使他創辦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創業賺得的商業利潤,而是為中國8億農民提供了一個具有革命性的平臺:農戶可通過自己的手機,以“寫微博”的方式將農產品賣到國內外。他叫劉延天,一個29歲的四川男孩。
善意單純的創業理想
“從小到大,我一直在城市生活,讀大學前,我從沒有想過,農村究竟是什么樣子。”2011年5月底,在成都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園,匯農網CEO劉延天接受記者采訪時,品著茶回憶說。
劉延天今年29歲,出生于四川雅安市,他對農村的認識,源于大學畢業那年的一次公益活動。那是2006年夏天,劉延天以志愿者身份隨一個公益組織到南充某個山村放電影。中午吃飯時,看到很多小孩在啃甘蔗,不吃飯,劉延天很好奇,蹲在孩子們面前詢問緣由。
“我們沒有買飯的錢!”孩子們的回答震撼了劉延天。孩子們每月的生活費僅有15元,而15元錢,對城里人來說,一頓午餐都不夠。
隨后,劉延天倡議同伴將隨身攜帶的蛋黃派、沙琪瑪等食品分給小朋友們吃,但其中一個女孩就是不吃。問她為什么,她很緊張地回答:“我想帶回家給媽媽吃,她沒有吃過。”
劉延天的雙眼立即泛起了淚花,那種悲傷和感動的心情無法形容。過后,他只有一個念頭,看能不能做點事情,讓農村的鄉親們富裕一點。
因此,他選擇了指向性十分明確的創業:將各地農民的農產品幫忙賣到城里。
為了這個善意的愿景,劉延天做過農產品代理批發、開過農家樂,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在這個過于傳統的行業,以傳統的方式運作,幾乎沒有出路。兩年后,劉延天意識到這一點后,決定通過網絡突出重圍。
兩年的摸爬滾打,讓劉延天成為一個地道的農村通,他清晰地認識到影響農民生計的核心問題:他們對農產品供求信息不了解,往往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了一些力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還有就是好的農產品往往滯銷在家,賣不出去。比如到了收獲季節,有很好的橙子,沒有打過農藥,價格才兩毛錢,但他們就是賣不出去,而市民吃到的往往是打過農藥的2元錢一斤的,他們一急就把樹砍掉了,改種其他果樹品種。
如果有一個平臺,農民可以自由獲取種養、銷售等方面的信息;通過這個平臺,他們能跟世界各地的買家公平交易該多好。劉延天很快想到了阿里巴巴網站的運作模式,只是他將它細分到了不被人關注的農業領域。
2008年6月,劉延天和兩個朋友合資3萬元,正式創辦匯農網,設計產品、開發軟件、調整頁面、統籌網絡資源,前期的工作瑣碎、具體。劉延天雖然是計算機科班出身,但作為一個創業者,很多方面他必須從頭開始。
半年后,產品終于上線了。這時,劉延天遇到了創業中最大的瓶頸,因為網站的受眾很大一部分是農民,但是中國農民使用電腦的還是少數,沒有流量就沒有交易,沒有交易,網站的生存就遇到了麻煩,這該怎么辦呢?
經過劉延天的一番深思熟慮,他決定先將用戶群鎖定為那些有實力的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和農資生產經銷商,這些商戶已經嘗到或知道電子商務的甜頭,所以愿意跟他合作。
2008年年底,匯農網的注冊會員已經達到了1萬多人。通過向企業收取會費,匯農網從前期的燒錢走向了收支持平。而此時,離劉延天做中國農業版阿里巴巴的預期還非常遙遠。
用心是成功的源泉
2009年春天的一個夜晚,有個念頭在劉延天腦海中一閃而過:“即使今后農民有能力買電腦,付網費,但他們常年奔走于田間地頭和集市,哪有時間去上網?顯然,等待是枉然。”
正好,次日有一個農村經紀人來找劉延天談合作,聊天的過程中,這位經紀人的手機鈴聲不斷地響,經紀人很不好意思地說:“我女朋友在QQ上找我呢!”
通過進一步了解,劉延天得到一個重量級的信息:手機上網方便,包月費便宜,不少農民已經開始用手機上網……劉延天終于找到了久而未得的突破口:在3G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勢下,手機上網將越來越普及,資費也會越來越便宜。即使在田間地頭和繁華集市,照樣可以拿出手機上網。
2009年年底,劉延天的手機平臺“匯農通”正式發布,宣傳詞是:“安裝‘匯農通’軟件后,農民在田地里,只需掏出手機,對著農產品或畜牧產品一鍵拍照,輸入相關文字后一鍵上傳,圖片、文字等信息將立即在匯農網上顯示;具有采購需求的終端用戶,同樣只需通過手機登錄該平臺,即可根據相應分類準確瀏覽到供應信息。”
匯農通像QQ一樣,免費安裝,免費使用,操作十分便捷,發布、瀏覽信息的方式也很簡單,與當下最時髦的微博十分相似。
最先嘗到甜頭的是成都龍泉福順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朱福順。他覺得老朋友劉延天做的這個東西很有趣,便安裝注冊,沒事的時候,掏出手機玩玩。有一次,他開車去成都,在一個信號燈處堵了近半個小時,百無聊賴的他開始玩手機,在手機里找出存儲的以前拍攝的雞蛋圖片,同時加上詳細的文字描述,將公司擁有正宗土雞蛋的信息發布在了匯農通平臺上。令他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一個個重磅驚喜相繼降臨,采購商的電話也一通接一通打來。他公司的土雞蛋開始供不應求,甚至有心急的客戶直接奔向龍泉的養殖場守著提貨。
短短7天時間,朱福順的土雞蛋銷量達到2400余件,共計10萬余只。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朱福順,一個好項目要滲透到農戶當中,被他們接受,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村長說了不一定算數,廣告不一定有效果,劉延天就親自登門拜訪,做他們的思想工作。他覺得如果不抱著做公益的心態做企業,通常做不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親眼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并主動參與進來。
2010年9月,匯農網搬進了成都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園,并且得到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劉延天等待式的經營也漸漸結出碩果。年輕的農戶成了匯農通的忠實受眾,他們不但在上面發布供求信息,還搜集一些包括農產品種植的技術知識等資訊。
打造農業版阿里巴巴
2010年11月的一天,匯農網辦公室突然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開口就問: “請問哪位是劉總?”他風塵仆仆,衣服上還粘著田地里的黃泥。接待人員將他帶到劉延天的辦公室。他睜大眼睛,明顯不愿承認眼前這個年紀輕輕、面帶笑容的小伙子就是傳說中的劉總。
確定身份后,那人打開手里的紙箱,里面裝著核桃、花生和兩小瓶蜂蜜。他說:“劉總,你的那個網太好了。我當農民這么多年,今年才算賺了點錢,我們家的農產品賣到了日本,多虧你了。這是點心意,實打實的土特產,請一定收下!”
這就是中國農民表達謝意的方式,如同他送來的那些樸素但營養豐富的物品,劉延天的眼睛不由地熱了起來。
網站成立至今,劉延天的公益心態讓“匯農通”贏得了極好的口碑,公司也獲得了“成都優秀創業企業”等多個稱號,并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網上交易市場。為了切實幫助農戶走向富裕,匯農網還邀請了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的專家,提供在線種植、養殖等技術的免費交流,農業資訊、價格行情等信息也愈加豐富。
然而,匯農網的產值并不是很高,2010年的產值在210萬元左右,主要是通過向企業收取會費來實現的。但對劉延天來說,產值并不是最重要的,用戶才是最重要的。未來幾年,他希望能為5000家以上的涉農企業、1萬個種養大戶服務,希望能有10萬手機用戶來使用“匯農通”。
2010年年初,劉延天在“匯農通”平臺增添了新功能:手機求職平臺。四處務工的農民工可以借助這個平臺找到稱心的工作。
18歲的小敏是四川雅安人,2011年年初到成都找工作時,經一位老鄉介紹后,用手機在“匯農通”上注冊了一個賬號,并注明自己想找餐飲服務員的工作。讓她沒想到的是,兩天后就有一家規模不小的火鍋店老板給她打來電話。了解了工資待遇后,小敏決定去這家火鍋店工作。
而今,像小敏這樣在匯農通手機求職平臺上找到工作的,占了匯農通注冊用戶的20%。“招聘信息的到達率為40%~50%。目前,已有200多家企業通過上傳企業營業執照,在匯農通手機求職平臺上發布了自己的招聘信息。這些企業的信息都是經過我們審核的,如果有作假成分,將立即被拉進黑名單,以確保信息真實性。”劉延天說。
網站的盈利方式已從單一的會員費向交易傭金、廣告等多方面發展,但劉延天不會向農戶和務工農民工收一分錢,這是他一直堅持的信條。
“夢想因為堅持而更加精彩,沒有什么能夠替代通往創業巔峰的努力。”劉延天說起這些話,嚴肅得有點不像80后年輕人。他說自己在中國IT界最欣賞的人是馬云,希望自己的匯農網有朝一日成為中國三農產業的阿里巴巴,讓農民伯伯“織圍脖”不再是新鮮事。
劉延天曾經在南充農村邂逅的那些孩子已經漸漸長大,他們是劉延天難以割舍的記憶。他希望中國的農村孩子,都能夠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樣,擁有快樂健康的生活;希望自己每一次走到廣袤農村的田間地頭,都能夠看到孩子們那花朵一樣的笑臉。
他在路上,也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