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學家,字朝宗,河南省商丘人。侯方域自幼受到嚴格的家教,8歲始學作策論,15歲應童子試,下筆千言立就。侯方域的論文書信,或痛斥權貴,或直抒懷抱,流暢恣肆。他著有《壯悔堂文集》10卷,《四憶堂詩集》6卷。
李香君(1624~1653),生于蘇州閶門楓橋吳宅,其父原是一位武官,因為是東林黨成員,被魏忠賢閹黨治罪后家道敗落。李香君漂泊異鄉,被秦淮名妓李貞麗收為養女,改為李姓,名李香,號香君,綽號“香扇墜兒”。李香君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艷之一。
才子遇見佳人,歷來最不缺乏的就是愛情故事。侯方域和李香君也是如此。
崇禎十二年(1639年),已有妻室的侯方域赴南京應鄉試,遇到了16歲的李香君。侯方域初見李香君時,她“嬌嬌滴滴,年紀不過十五六歲,真乃容可落雁,貌能羞花,遂不覺魂飛天外,目不轉睛,呆呆地望樓上觀看”。李香君雖身處煙花柳巷,但聲名清白,對琴棋書畫、諸子百家多有修養。她鄙視金錢、地位等庸俗的擇偶標準,看重男女間心靈的契合。侯方域和她在容貌性情上極為相配,二人一見傾心,誓死白頭偕老。
李香君深明大義、愛憎分明,不僅不為權勢所動、對侯方域忠貞不渝,而且和想要霸占她的權貴斗智斗勇、毫不畏懼。和李香君俠氣和豪爽的性格相比較,侯方域顯得有些軟弱、動搖和迷茫。侯方域在《李姬傳》中寫到王將軍與素昧平生的侯方域“日載酒食”郊游的時候,李香君覺察出有問題就催促他問個明白。待侯方域問明是受阮大鋮指使想拉攏討好侯方域時,她說:“我從前就從養母那里知道夫君是正義之士,現在國難當頭,阮大鋮作為閹黨奸臣余孽想拉攏夫君,夫君讀書萬卷,所見豈后于賤妾耶?”此真乃巾幗不讓須眉之語!侯方域刻意敘述李香君對自己的批評,表現了對李香君由衷的敬佩。
隨著清軍入關,南明朝廷的建立,馬士英、阮大鋮竊得實權。閹黨阮大鋮也早已對東林黨進步人士侯方域懷恨在心,處處對其打擊。恰逢侯方域應試下第,不得不離開李香君。李香君在渡口置酒送別并演奏了《琵琶記》,寄托深情,鼓勵侯方域堅定地對待可能出現的種種打擊。
“案齊眉,他是我終身倚,盟誓怎移。忍寒饑,決不下這翠樓梯。”侯方域離開后,李香君閉樓守貞。馬士英的親戚田仰以重金邀李香君見面,李香君認為依附他,就是依附閹黨余孽,就是對侯方域負心,于是她誓死不從,血濺桃花扇。李香君傷病復愈后,又被昏庸的南明弘光皇帝圣諭征入宮中充當歌姬。不久清軍攻入揚州,南京不攻自破、一片大亂,李香君在混亂動蕩的社會中力保貞潔,等待著侯方域的到來。
與李香君分別之后,侯方域面對種種打擊,內心也有過矛盾和斗爭,他不愿歸順清廷,作詩贊頌抵抗清軍的英雄志士,其不羈的個性也得罪了不少新朝權貴。但后來迫于壓力,侯方域參加了清朝科舉考試,應河南鄉試為副貢生。在關系一生名節的抉擇關頭,侯方域沒有經受得住考驗,也辜負了李香君的一片苦心。侯方域悔失此舉,著《壯悔堂文集》以明志。
關于入清之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最終結局有好幾個版本:一種說法是他們見面之后,看破紅塵出家了;一種說法是他們連最后一面都沒有見到,李香君留下一柄桃花扇懨懨地死去。據最新考證發現: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秋,侯方域在棲霞山尋到李香君,二人攜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侯府。李香君隱瞞歌妓身份,以吳氏女子、侯方域之妾住進西園翡翠樓。幾年之后,她的身份終于暴露,她被公公趕出家門,棲身離城十五里的打雞園。侯方域多次在父親面前長跪不起,替香君辯解,請求父親收回成命,但最終遭到的還是無情的訓斥。1653年春,李香君在打雞園生下一個兒子,但因自己身份低賤,孩子不能隨侯方域姓,只能隨自己姓李。孩子生下不到幾個月,李香君便在抑郁絕望中離開了人世,終年30歲。
“你看那皇城墻倒宮塌,蒿萊遍野,這秦淮,長橋已無片板,舊院瓦礫滿地,蕭條村郭,只幾個乞兒餓殍。”家不復家,國不復國,哪里還有風月情愛。侯方域、李香君這對才子佳人的愛情結局注定令人欷歔哀嘆。